張永雷
【關鍵詞】 養成教育;自律;習慣;細節;
共識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4—0030—01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他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發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輩子享用不盡。” 因此,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提高他們的整體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完善“他律”倡導“自律”
學校是學生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工作的許多方面都影響著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如通過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制訂與實施,使學生熟知并達到學校生活中具體的行為要求;建立良好的獎懲與激勵機制并及時分析總結學生良好道德行為養成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在班級中創設產生良好行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輿論,杜絕重復不良行為的機會;在課內外、校內外活動中,提供道德行為實踐條件,明確實踐的目的、意義與要求,并使學生知道成敗的原因。有了嚴格的他律,還要輔之以被教育者的內心自律,因為一個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通常都需要經過自覺地保持和實踐才能定型。應鼓勵并提倡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通過樹立榜樣,創設條件,讓學生在實踐中懂得要做自己行為習慣的主人。
二、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
養成教育重在對學生平時的常規管理,落實常規管理要從“小、細、嚴、實”四個字上下功夫。小即德育要從小處抓起,細即德育工作要細致,要注重細節,嚴即對學生的要求要從嚴,管理制度實施要嚴,實即每一項德育措施都要扎扎實實地完成。從良好的生活、學習、衛生、為人處事等習慣,甚至小到自己的生活用具、學習用具的收集整理。有必要重新體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古訓給我們的啟示,使施教者與被教者共同重視“小節",及時地運用表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等集體輿論手段,并與家庭教育達成共識,讓學生真正“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道德行為習慣。
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同學生由于家庭環境、個性差異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質與程度不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也不相同。對具體對象、具體問題,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嚴詞警告,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委婉啟發,也可以活動矯正,運用集體力量時常督促。因人因事而異,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教師要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在其形成過程中的反復性、曲折性、長期性。從哲學角度看,事物發展的趨勢就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人在其成長過程中一些挫折、困難,甚至倒退,都不足為怪。從心理機制上說,習慣是經過長期多次強化和積累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動力定型和自動化的條件反射系統。為此,應采取不同措施強化道德意志,樹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把道德人格的完善作為人格主體追求的目標和境界,從而使道德行為習慣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終達到自由型的轉化。
五、要形成共識
學生的養成教育不是個別老師的工作,是每位教師的職責,養成教育也不單是學校和家長的事,更需要社會各界支持關心。“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必須以對國家、對人民、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于探索、善于創新,在實踐中不斷開拓進取,拓寬思路,想出新辦法、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做好學生養成教育工作。學生的成長,需要一個相對純凈健康的環境,我們相信,只要加強領導,形成共識,充分認識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齊抓共管,人人參與,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美麗的花苗。
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保證,多一個好習慣就會多一分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會多一分成功的機會。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與核心。重視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使學生走出成長誤區的一條可行路徑,對強化學生素質,提高德育功效具有重要作用。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