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威++李玉菊++吳思遠++孔雪婷
[摘要]商譽計量一直是會計領域的熱點,現有商譽計量理論主要有直接法和間接法兩種,它們分別反映了對商譽內涵的不同理解。文章總結評價了現有文獻對兩種商譽計量方法的研究,分析其優勢和不足,討論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如何選擇出相對合理的商譽計量方法。
[關鍵詞]商譽計量;直接法;間接法;選擇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00
1對商譽本質的認識
20世紀70年代,亨德里克森在《會計理論》中提出了商譽的“三元論”,即好感價值論、超額收益論和總計價賬戶論。這是會計界首次對于爭論不休的商譽本質進行的一次權威總結。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發展和資本市場的愈漸成熟,大規模企業并購案例的出現,對金額龐大的商譽如何入賬、如何反映出企業盈利能力,成為商譽會計中不得不直面的一道難題。
對商譽本質三種比較公認的認識:一是商譽是可以為企業帶來超額盈利的要素和情形;二是商譽是預期未來超額盈利;三是商譽是企業總體價值與單個可辨認凈資產價值的差額。(葛家澍,杜興強,2007)
由此可見,對商譽本質的認識主要有“超額收益論”和“總計價賬戶論”,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直接計量法與間接法兩種計量方法。
計量商譽,對其本質的透徹理解格外重要,當我們提及“商譽”時,實際上不刻意區分自創商譽與外購商譽。之所以加以區別,僅為表明從外部購入獲取的外購商譽來自不同的企業文化和環境,體現的是共性與個性的差異。(李玉菊,2011)
2兩種傳統商譽計量理論及其衍生
21直接法(超額收益法)
直接法的理論依據是“超額收益論”,商譽作為企業預期未來的超額盈利,依據會計的持續經營和會計期間的基本假設,在外部環境不發生重大變化時,假設企業永續經營,那么可采用適當資本化率或者是折現率將超額盈利進行貼現,從而得出商譽。以超額收益資本化法和超額收益折現法為代表,原理如下:
(1)超額收益資本化法
商譽=企業單項資產價值之和×(企業預期收益率-行業平均收益率)÷資本化率
(2)超額收益折現法
商譽=Σ企業當年凈資產×(企業預期收益率-行業平均收益率)×折現系數
22間接法(割差法)
間接法的理論依據是“總計價賬戶論”。割差法里,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與企業可辨認凈資產的價值之差。我們常說1+1>2,企業作為一個各項資產或資源的結合體,其結合不是簡單加總,而是各項價值體之間的有機的貼合,從而使企業內部產生協同作用,創造出1+1>2的效果。企業這種超乎平常的能力即商譽,通過割差,我們發現商譽終于能夠在數量上剝離開來,模型也轉化為對企業整體價值與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計量。
計算原理如下:
商譽=企業整體價值-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對于企業的整體價值有幾種的理解。
第一,未來盈利現值。如果我們把資產的經濟價值界定為未來經濟利益的現值,那么也可以認為企業的整體價值就是全部資產所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的貼現值,可以利用股利現金流(DDM)、股權現金流(FCFE)、實體現金流貼現(FCFF)等模型來估計企業的整體價值。
第二,股票的市值。對于上市公司來說,股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企業內在價值的判斷,企業全部股票的市值總額,近似反映了企業的總體價值。此時割差法變為:
企業整體價值=公司市值=每股市價×流通在外總股數
商譽=公司市值-企業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
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等于資產公允價值與負債公允價值的差額。它來源于資產負債表的列示,由企業評估師逐一進行會計估計得到其公允價值,存在很大的職業判斷的空間,不確定性不言而喻。
在割差法基礎上,利用BS期權模型計算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如杜興強(2003),等。原理如下:
G=V-[(S×N(d1))-X×e-r×T×N(d2)]
d1=ln(SX)+(r+σ22)TσT
d2=d1-σT
V為企業的整體價值;S為標的股票的現價;X為期權的執行價格;T為期權的執行期限;r為無風險利率,σ2為股價的波動率。
3對兩種計量方法的評價
商譽計量方法源于對其本質的認知。無論是基于“超額收益論”的直接法還是基于“總計價賬戶論”的割差法,他們對于商譽的理解都無可厚非。
31理論的合理性
超額盈利法最大優點是突出反映了商譽“超額盈利”特性,利用企業預期收益率與行業平均收益率的差值,考慮到貨幣的時間價值,采取年份各異的、適當折現率貼現。但仔細分析直接法的理論依托,“商譽是可以為企業帶來超額盈利的要素和情形”和“商譽是預期未來超額盈利”,企業資產包括有形和無形資產,不能單獨存在的資產即商譽,這些都是能夠給企業帶來盈利的有利因素。那么企業的超額盈利僅是商譽帶來的嗎?不,超額收益還受到諸多因素的有利影響,例如商標權等。顯然,超額收益法的計算并沒有篩除非商譽因素的“雜質”,結果導致商譽被高估。
反觀割差法,采用企業整體價值與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差值來計量商譽,從根本上避免“超額盈利”的計量,從理論上來看較合理。
32操作的現實性
直接法的公式中存在著較多的需要主觀判斷的變量。貼現率在近期可借鑒市場無風險利率,然而經濟形勢的變化將使得這種選擇飄忽不定;貼現期則建立在企業長期穩定經營的基礎上;行業平均收益率受到科技進步、全球經濟的影響,例如通信、鋼鐵行業。總之,超額收益法需要建立在企業能夠平穩發展,預期收益穩定的基礎上。直接法在操作中數據獲取不準確導致計量結果不準確,局限較大。
間接法計量只需考慮如何獲取企業整體價值和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企業的整體價值可利用傳統的企業估值模型(部分模型受限于貼現率、貼現期);利用股票的市場價值,但是實證樣本僅限上市公司,不利因素是,中國資本市場不夠成熟,股價的波動不完全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因素,還有投資者的非理性決策等不利因素。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受到會計師職業判斷影響,有一定的主觀因素存在。然而,利用BS期權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割差法的缺陷,只要設法對股價進行調整,使其客觀反映企業真實價值,那么在此基礎上計量的商譽是具有可信度的。
4結論
本文評價了兩種傳統計量方法的優劣,總的來說,兩者的共性都是根據商譽定義出發進行的計量,差異性體現在操作難易程度的不同以及最終測算結果的可靠性。相比而言,割差法較為合理。商譽會計理論在不斷豐富,基于期權的商譽計量研究也將進一步推進,筆者建議從割差法出發對現有的期權模型進行改進,并采用大樣本實證檢驗其計量結果的可靠性。期待找到一種相對合理的商譽計量方法對商譽進行計量,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參考文獻:
[1]ES亨德里克森會計理論[M].王澹如,陳今池,編譯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87
[2]杜興強,黃良文商譽估價模型探討[J].中國統計,2003(6):53-54
[3]葛家澍,杜興強中級財務會計學(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李玉菊基于企業能力的商譽計量方法研究[J].管理世界,2010(11):174-175
[5]杜興強商譽的性質及對權益計價的影響——理論分析與基于企業會計準則(2006)的經驗證據[A].中國會計學會商譽會計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會計學會,2010:21
[6]杜興強,杜穎潔,周澤將商譽的內涵及其確認問題探討[J].會計研究,2011(1):11-16
[7]馬忠2015公司財務管理[M].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