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飛揚
摘要: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推動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前進的步伐,隨之而來的就是急劇惡化的環(huán)境問題,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其排放量每年都在劇增,中國作為發(fā)展中的大國,工業(yè)的發(fā)展無法止步,因此碳排放問題給我國的能源供給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對碳排放交易機制的研究和影響因素的探討有利于我國更好地協(xié)調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碳排放權;碳排放交易;可持續(xù)發(fā)展
自《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京都議定書》出臺以來,碳排放交易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領域,但是相對于國內。國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要更加成熟,而國內的研究相對較少。我國的碳排放交易體系目前具有很大的缺陷,十分不完善,我國的企業(yè)在碳排放交易市場中多是進行場外交易,價格機制不健全,導致成交價格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我國目前急需借鑒國外成功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運作的成功經驗,建立更加完善的交易體制和交易市場。雖然我國作為非工業(yè)國,還沒有強制的減排任務,但是CDM為我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fā)展機遇,與工業(yè)化的發(fā)達國家合作不僅使我國在減排設備、減排技術方面逐漸與國際接軌,并且大大降低了減排所需資金。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
1.理論模型研究
關于碳排放交易的理論研究開始的相對較早,歐洲地區(qū)的初始配額剛確定,國外的一些學者就對此進行了研究,到目前為止,在《京都議定書》的背景下,主要利用CGE、POLES、EPPA等模型對碳排放權交易進行了研究,主要研究領域就是在不同交易制度下,減排成本以及其對經濟的影響。這些研究主要是以《京都議定書》的目標為主要切人點,利用一系列模型分別研究存在交易體系下、不存在交易體系下碳排放的交易量、邊際減排成本以及對經濟的影響。這些研究的結論大多數都認為,交易體系下的減排成本更低,全球交易體系下的減排成本比其他交易體系更低。
碳排放的交易模型主要分為四類:一是整體評估模型:這類模型涵蓋的范圍十分全面,包括氣候、生態(tài)、海平面、人類活動等許多方面,這一類的模型的代表人物有以Kainuma etc.(1999)、Kurosawa etc.(1999)和Nordhaus(2001)等學者。二是一般均衡模型:這類模型假設在不受政策的影響下市場是完美的,而在完美市場下,國家以及國際政策對碳排放交易的影響,如一些財稅政策以及能源政策。這一模型以Ellerman和Wing(2000)、Bumiaux(2000)等學者為代表。三是碳排放交易模型:以Ciorba etc.(2001)、Eyckmans etc.(2001)、Holtsmark和Maestad(2002)為代表,他們大多利用邊際減排成本曲線來分析碳排放交易價格。四是能源系統(tǒng)模型:以Bahnetc.(1999,2001)、Kanudia和Loulou(1998)等學者為代表。主要研究減排技術和減排系統(tǒng)對碳排放交易價格的影響,利用了線性規(guī)劃的方法。
除此之外,Capros和Mantzons(2000)、Criqui和Kitous(2003)以及Klegper和Peterson(2004。2006)等學者也建立了模型對此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利用不同的模型計算出的價格也不相同。但是他們卻沒有對價格的波動進行解釋,只是計算了均衡價格。
同樣從理論層面進行研究的還有Christiansenet a1.(2005),他指出影響碳排放交易價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政策、市場監(jiān)管、技術。
但是他卻沒有考慮市場基本層面要素對碳排放交易價格的影響。EUETC出現以來,碳排放的交易價格和波動就成為了國際上的熱點問題,國外學者紛紛涉足這一領域的問題,其中Beat Hintermann(2010)認為在此政策實施的第二階段提出,市場供求狀況、分配方式以及總量設定對價格的波動具有重大影響,但是他卻沒有將Christiansen et a1.(2005)提出的技術因素考慮進去,技術因素對減排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在考慮碳排放交易的價格方面應該作為重要的因素考慮進去。Andrew Stocking(2012)認為邊際減排成本和供求關系才是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同樣的不足之處,他考慮的因素也不夠全面,所以對碳排放的價格影響因素的界定也不夠完善。
2.實證研究
隨著碳排放交易日益活躍,可以收集和處理的數據越來越多,國外碳排放交易的實證研究也越來越多。Borak etc.(2006)和Paolella與TascHm(2006)以配額現貨和期貨的期限結構及價格的隨機特征研究了EUETS市場的運營。Borak把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投入來研究,認為在二氧化碳方面的成本投入是必要的,且是一種稀有的投入,結果發(fā)現碳排放的交易價格和其他商品有較大的區(qū)別,又以美國清潔空氣為對象,對套利和購買政策進行了研究,結果發(fā)現了非條件尾部行為和異方差機制。以上的這些研究一致表明,如果把碳排放作為一種產品的生產投入,那么其他產品的定價制度可以用來解釋配額制度。但是其流動陛市場有效性受到較大的質疑,Seffert和Uhfig-Homburg etc.(2008)指出碳排放的交易價格和季節(jié)無關,碳排放交易價格的完整性依賴時間和價格的關系。2009年DaskMakis和Psychoyios等學者又以歐洲的三大碳排放交易所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禁止不同階段之間碳配額存儲和商借的制度設計對定價有較大影響。Emilie Alberola et a1.(2009)以歐盟的四個發(fā)達國家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這幾個國家中具體行業(yè)的碳排放量,得出發(fā)達國家不同行業(yè)的碳排放與產出變動對碳排放的交易價格具有重大影響。
(二)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對碳排放交易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定性分析和理論介紹居多,很少有對碳排放交易的定價研究,比如早在1998年時,胡平生等人就認為把碳排放權定義為一種商品在市場進行交換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市場無法解決的問題就需要政府的干預,所以對于消除環(huán)境的外部不經濟性,政府干預是必要的途徑。胡平生等人提出的這個觀點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當前迅速發(fā)展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條件下,政府的過度干預又是有些無力的,所以碳排放交易是利用人的一種利益最大化的心理來逐步解決環(huán)境問題。政府干預是一方面,但是市場的平衡對于解決此問題更加有效。
1.理論研究
在碳排放剛在國內出現時,一些學者主要進行的是對其理論的介紹。如,周志方和肖序(2009)總結了美國Jones教授提出的碳會計理論,認為我國的碳會計正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需要加快我國的碳排放交易的步伐,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場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準則,逐步與國際趨同。在2009年周宏春比較詳細的介紹了國外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形成條件,并建議我國通過碳排放交易來加快節(jié)能減排的步伐并降低減排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王玉海(2009)介紹了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現狀,并提出我國應該加大力度培養(yǎng)碳會計人才,爭取碳交易市場的定價權。楊佳琛(2009)總結了國際碳交易市場并介紹了其背后的法律根基,促進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fā)展和法律的制定。彭敏(2010)認為我國目前的碳排放交易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完善,信息披露少之又少,所以確認為資產是合理的,如果確認為金融工具,將在實際會計操作中遇到很大的阻礙,所以應該確認為無形資產。但是彭敏的研究結果并不完善,她忽略的無形資產的確認條件,所以如果確認為無形資產也不夠完善。張鵬(2010)認為應該把其確認為存貨,認為企業(yè)持有碳排放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銷售。他只關注了在市場上交易的那部分碳排放權,而忽略了政府分配的、企業(yè)自身使用的那部分碳排放權,所以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周迎(2013)認為,我國的碳排放交易處于起步階段,所以為了達到節(jié)能減排和利益雙贏,在此時段應確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當交易市場日趨成熟以后,確認為無形資產。王曉燕、王宇(2014)認為,應該單獨設立一個科目“碳資產”來確認碳排放權。筆者認為碳排放權既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又符合無形資產的確認條件,目前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很不完善,市場交易相對較弱,所以將其分為兩個部分,將企業(yè)用于自身生產經營以外的碳排放權確認為無形資產最為合適,并且用于自身使用的碳排放權單獨設立“碳排放權資產”科目來確定。
綜上所述,這些學者的研究都是理論方面的介紹,沒有實際的證明和結論,只是簡單地介紹了國內外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現狀以及發(fā)展前景,但是也為我國在碳排放交易方面的后續(xù)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促進我國在碳排放交易價格以及交易制度和法律法規(guī)等方面的進步。
2.實證研究
隨著碳交易木斷頻繁的出現和學者們的深入研究,一些實證類的研究層出不窮。比如,早在2007年李慧茹就做了初步的嘗試,利用模型分析了鄭州碳排放交易的市場價格和交易量之間的關系。再如,劉富兵,蔣瑛琨,何苗(2010)利用了滬深300期指數高頻數據和日數據進行了交易價格和交易量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價格的波動于持倉量顯著負相關,與當期成交量顯著正相關。陳銳(2011)通過對EU ETS的期貨市場內的EUA與CER價格進行實證研究。其結果表明EUA和CER的價格具有顯著相關性,并且EUA價格的變化會使CER也隨著變化。杜莉、李博(2012)利用EUETS數據分析得知,碳排放交易能夠促進長期戰(zhàn)略發(fā)展,并且能夠有效的提高產業(yè)結構布局。楊大光和劉嘉夫(2012)對我國各省份的減排量進行面板分析,結果表明,各省份的碳排放量與其產業(yè)結構和能源利用密切相關。張云(2015)通過對歐盟和美國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對比研究,認為雙邊價格安全閥機制能夠對市場價格波動進行有效管理,從而防范價格風險的發(fā)生。萬方(2015)通過對EU ETS各項機制的多維研究,如分配與供求機制、價格機制、風險與防控機制的探討,通過對EU ETS整體運行的分析研究,為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提出了可行性構想。但是EU ETS的研究對時間十分依賴,所以他所做的實證研究也具有時效性。
三、總結
從國內外的碳排放交易的發(fā)展現狀來看,實施碳排放權的交易對可持續(xù)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碳排放交易市場和法律法規(guī)還有待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尤其是我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更要跟上國際的步伐,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機制。
[責任編輯: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