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柔 湯晟 鐘方鑫
摘要:傳統技藝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傳統技藝潛在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通過產業化運營知識產權,以及技術和創意的有機融合產生高附加值產品。在傳統技藝文化創意產業成為趨勢的今天,傳統技藝勢必要與現代生活、生產方式相適應,使其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不斷創新。如今,傳統技藝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脈絡是邁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與“互聯網+”戰略模式的結合,挖掘出其內在潛力,創造獨有的經營績效。現通過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傳統手工技藝夏布為例,并以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雙林鎮的夏布業為參考背景。基于雙林夏布的視角,來探究“互聯網+”模式下傳統技藝文化創意產業的經營績效奇招。
關鍵詞:傳統技藝;文化創意產業;互聯網+;經營績效
夏布是一種由苧麻手工績麻成紗而成的平紋布,面料透氣、挺括、抗菌,擁有其他相似織物不可比擬的獨特性。而江西產夏布素來是中國古代服飾的上乘面料,唐、宋時期被選為貢品。明、清時期,分宜縣雙林鎮所產夏布更是中外聞名,遠銷南洋。然而,夏布制作技藝如今面臨著手工工藝的相對傳統落后性、低競爭力、產銷渠道不通暢等劣勢的掣肘,處于雙林夏布的底層技工也面臨著被時代淘汰的處境。
一、夏布產業發展概況
自近代以來,夏布生產業歷經起伏。以江西為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到十九世紀末是夏布生產興起發展時期,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夏布手工生產業的巔峰時期,從三十年代到建國初期是產業衰落期,而改革開放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江西夏布生產業又經歷了一次“春天”,開始復蘇。可見,隨著時代和政策的變化,夏布的市場需求也隨之變化。進人二十一世紀后,紡織技術發展迅速,人們的審美水平、審美標準也逐漸提高,傳統夏布織物很難再全面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夏布產業不得不改變定位,向手工藝品、家居日用紡織品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發展。同時,夏布的織造仍保持手工的傳統工序,工序繁雜,缺乏效率,難以適應現代化流水作業。夏布產業結構單一,以外銷為主,企業規模小,而且夏布產業以農戶為生產主體,工作技能、文化素養和知識儲備均不能滿足工業化生產的需要。此外,生產設備也多為農具式和手工式,科技含量低,生產效率十分低下。而夏布手工技藝強度大,工序多,行業收入低,農村青壯年往往不愿意繼承傳統手工技藝,使得夏布產業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二、傳統技藝與“互聯網+”模式結合的基本思路
(一)“互聯網+”模式對傳統技藝的反哺
毫無疑問,在手工業不斷創新、產業不斷拓寬發展的今天,像夏布這一類傳統手工技藝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但我們不應該忽視,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看起來“拋棄”了這些傳統手工藝,另一方面,卻又為他們制作工藝的采集與存儲提供了保障,為其推廣和展示提供了全新的平臺,為其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媒介。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這些產業延續傳承的壓力,實現了對傳統技藝的反哺。比如,將傳統手工藝制作的流程經過數據處理,存儲在磁盤中,使之不易訛傳、丟失。又如,通過微信、微博等熱門的即時聊天、社交軟件,傳統手工藝可以打破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進行大范圍的宣傳,毫無遺漏地將夏布的優點和前景展現在人們眼前。
(二)“互聯網+”模式下品牌化的優勢
“互聯網+”模式與傳統技藝相結合的過程中,改變的應當是傳統技藝在生產中相對落后的工藝和技術,而非其核心特色。以夏布為例,現代技術改變的只是其加工工藝,而并不改變它的創作風格和特性。如果不能發掘其藝術特色,就很難形成品牌。
夏布的傳統技藝這一項,幾乎己經產品化。但還只是產品化,仍處于有產品無品牌的階段,所以就需要我們將夏布產業化,品牌化。不妨考慮打造“雙林夏布”這一非遺品牌,根據自己企業的特色和文化內涵,保護好專利等知識產權,防止被競爭對手抄襲確保擁有獨特的市場競爭力,建立起馳名商標。這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山寨”現象帶來的損失,也可以給顧客留下深刻印象,保持長期合作,并吸引更多客戶合作。因此,傳統技藝產業應該憑借技術改進后的手藝和獨一無二的精神內涵,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場影響力。
(三)傳統技藝文化內涵的保留與更新
一項知名的傳統技藝已經成為某個地區文化的象征,就如同我們一說到泥人張,就想到天津一樣。實際上可以說,傳統技藝和文化息息相關,早已帶上文化的標簽。反過來,文化底蘊又是傳統技藝賴以延續的基礎。傳統工藝不僅能成為一個地區或者民族的標志,也能從不同的方面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多年的手工藝生產經驗的積累,為發掘本地手工業,開發具有地域風格的工藝品,形成“一鄉一品”的生產格局打下堅實基礎,并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但另一方面,若傳統手工藝過分拘泥于所謂“文化的積淀”,則勢必受縛于文化的厚重,被向前發展的現代文化所孤立。之所以說文化是一種“成長”的產物,是因為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價值只有融入社會、被社會接受后才能真正地體現,然后不斷擴大影響。為此,要挖掘內在的傳統文化精神和底蘊,采取“以點帶面”的發展形式,輔之以文化創.意創新,如此一來,傳統技藝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才能生生不息、蓬勃發展。
(四)“互聯網+”模式的實際運用
夏布手工藝的傳承方式多為口頭傳授,親身演示。這在以前固然是一種不錯的方法,但實際上仍沒有脫離私人小作坊的模式,在工業化普及的今天顯得過于低效。所以“互聯網+”的理念顯得格外重要,只有當其成為傳統手工藝創新發展的源泉,才能以點帶面,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壯大,使之得到更好的延續和傳播。試想,如果沒有“互聯網+”的理念貫穿于傳統手工藝當中,那么再多的技術變革也只能是空中樓閣,無法起到實效;只有以“互聯網+”的模式和理念為引擎,才能驅動傳統手工藝發揮其潛在的績效。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實現彈性生產、個性化生產。以顧客為中心設計工藝品,去除不合理部分,提高產銷效率。以最近成為互聯網時代新寵兒的020商業模式為例,若將其套用到傳統技藝文化創意產業中,其跨地域、線上線下結合、支付便捷的優勢,可以極大降低營銷成本,增加客戶廣度和黏度。同時通過互聯網發現潛在需求,打造個人定制業務。這無疑將大大拓寬傳統技藝產業的業務范圍和客戶群體。
然而應該保持警惕的是,對“互聯網+”的認識不能局限于開發APP、創建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開拓電商平臺等,這些手段技術門檻低,沒有核心競爭力。如何通過這些手段或平臺搭建“傳統技藝——產品——互聯網”的生態圈,使生產活動與互聯網結合并提高生產效率,才是重中之重。僅僅用“互聯網+”模式簡單地包裝一下,顯然無法長久。
三、傳統技藝與“互聯網+”模式結合的前景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信息化與工業化是傳統手工藝開拓市場,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必不可少的催化劑。采取“互聯網+”的模式,將打破原有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以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來求新求變、自我革命,發揮創新的力量,通過計算、數據推動夏布產業與新時代的融合,將文化內涵推陳出新后面向社會。以這樣的方式,驅動夏布整個生產制造鏈的運行,以文化創意的底蘊創新出夏布的各類衍生品,以此推出屬于自己的夏布品牌,創造出獨有的經營績效奇招。因此在“互聯網+”模式的帶動下,夏布產業將煥發嶄新的活力。如從視角沖擊角度來看,雙林鎮可以在線上通過網站等形式舉辦夏布產品網頁展覽,讓部分對于夏布十分陌生的人們切實感受到夏布的精致與美麗。并且可以準備夏布折扇、夏布明信片、夏繡小立屏、夏繡大型雙面繡立屏、夏繡大型二面繡立屏、夏繡《富春山居圖》長卷、夏繡吊件擺件等系列繡品做展覽,讓夏布更加深入人心。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雙林鎮手工藝者長年積累的生產經驗也能為開發具有當地文化風格的工藝品提供堅實的基礎,形成“一鄉一品”的生產格局,通過互聯網推廣帶動旅游業的興起,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從多元化創新的角度來看,如今流行的民族風格往往有著與眾不同的風格,雙林夏布可以吸收不同民族、地區多元化的特征,廣泛借鑒各種元素,運用現代的設計理念和制作方法,創作出不同用途、不同特點的夏布織品,既呈現出豐富的文化特征,又不失自身的獨特審美價值。從營銷的角度看,不妨通過軟文推廣的方式,讓整個互聯網都能看到夏布手工藝的價值和影響力。
由此可見,轉型是夏布傳統手工技藝產業的必經之路,只有通過轉型,將傳統手工業轉變成文化創意產業,傳統技藝才能有更好的衍生意義,才能衍生出新型產業與市場。這是實現傳統技藝文化創業產業的必由之路。技術創新使“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文化創新使傳統技藝擁有深厚的底蘊與潛力,創意創新使得傳統技藝生生不息、活力無限。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其與創新企業發展方式聯系起來,通過創新創意進行驅動,進行文化產業開發,是更好地提高傳統技藝經營績效的要求。對于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要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的無形價值,銜接時代的科技技術,在“互聯網+”模式下對傳統技藝進行文化創意衍生,通過搭建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將傳統技藝走出單一的、依賴性的、粗放型生產陷區,使之創造出潛在的經營績效,引領新一代的傳統技藝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績效奇招。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