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嬋
[摘 要] 我國已經將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發展規劃中的重要部分,發展綠色經濟成為新時代的經濟發展要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在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和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走一條綠色經濟發展道路是我國經濟實現高效和長期穩定的必然選擇。其對策是: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保障和法律體系;改造三大產業結構,實現綠色產業崛起;積極進行綠色技術的研發;微觀上重視教育對綠色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 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 F26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4-0004-02
一、引言
2015年國家提出要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即“五大發展理念”。2016年1月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要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將這“五大發展理念”又進一步深化。在我國改革開放的30多年的經濟建設中,依靠投資拉動、能源消耗、土地開發的經濟增長方式給我國的生態資源造成巨大的破壞,進入新時期,國家將綠色發展作為今后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堅持綠色發展就是堅持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造福子孫后代也是為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所考慮的,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二、我國實施綠色發展的時代背景
回望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的經濟建設過程,以大量消耗能源、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但是面對日益突出的環境惡化、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的情況下,于是越來越多的思考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認為,綠色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途徑,綠色經濟的核心就是綠色發展。2016年4月22日,100多個國家齊聚聯合國,見證全球性氣候新協議《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的簽署,9月3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我國加入《巴黎氣候變化協定》,11月4日該協定正式生效。面對國內環境改善的需求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都要求我們選擇走綠色經濟發展的道路。
三、綠色發展與綠色經濟的內涵
進入21世紀以后,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觀念逐步從學術研究范圍進入政府政策范圍,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催化下,我國政府在面對國家發展新形勢,面對全球經濟發展新趨勢的情況下,做出了要發展綠色經濟、倡導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決定。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在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和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綠色經濟”這一概念源自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等于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敘述了環境保護及改善方面的問題,核心是關注經濟發展過程中與環境變化的相互作用以及政策制定的問題。劉思華(2002)指出綠色經濟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時代的理論概括與學理表現。
四、我國實施綠色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一)綠色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所帶來的戰略機遇
2003年國家提出科學發展觀,倡導綠色發展觀,綠色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在經濟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土地、能源、資源、環境狀況的惡化對“十三五”時期的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因此在全球倡導綠色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必須利用這一契機,爭取達到全球綠色經濟發展的頂峰。這要求相關行業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實現從傳統高污染、高能耗向低污染、低能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行業轉變。
(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帶來的嚴峻挑戰
綠色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方式,是一種將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的經濟發展新模式,新模式的選擇意味著舊模式的淘汰。選擇綠色發展道路意味著發展方式需要做出調整,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需要逐步實現轉變,這種轉變有可能是一次深刻的變革,人們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商業形態、產品創新等方面都將迎來一輪又一輪的變化。例如,江西工業積極響應綠色發展理念,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尋求經濟的“綠色增長點”,大力推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旅游開發等產業向低污染、低能耗方向轉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續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這也說明挑戰的過程也是發現機遇、發展的過程。
五、實施綠色發展的對策
(一)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保障和法律體系
作為公共品的生態環境資源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來保障它的可持續性利用,一個國家無論是經濟實力的上升還是生態環境的保護,都需要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法規,如何進行環境保護制度創新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而在我國,目前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善,法律意識普及率還有待提高,那么生態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在制定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阻力,不少企業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經常會與生態保護產生矛盾,這類矛盾的解決事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二)改造三大產業結構,實現綠色產業崛起
1.建設綠色農業體系
綠色農業是指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生產和運作,使農業發展過程中實現零公害、零污染、零廢棄物,最終實現農業經濟的良性循環。推廣節水型農業技術、創新水土流失治理技術、加強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化肥、農藥、飼料等的監管力度。大力倡導農業清潔生產和農業產業化鏈條,例如我國很多農業基地已經實現將桔桿、畜禽糞污等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形成農村沼氣工程,實現了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的初步建立。
2.傳統工業的綠色轉變
工業的生態化改造是一項長期工程,涉及面廣,影響大,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目前我國采取逐步推進的方法來進行傳統工業的生態化改造。另外,又積極推動新能源產業的開發和利用,鼓勵企業進行綠色環保方面產品的研發和推廣,逐步淘汰落后產能、高污染的作業方式和對環境有害的產品生產技術。
3.綠色服務業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服務業在產業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物流、旅游、電子商務、住宿餐飲、金融等等行業在這幾年的發展勢頭非常強勁。對第三產業的綠色化改造更多的需要制度約束和法律保障。例如,在開發旅游產品的過程中,應該在沒有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來進行相應旅游產品的開發和建造,但不少省份在GDP為上的經濟發展理念下,大力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忽略了生態環境的建設問題,給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損失。
(三)積極進行綠色技術的研發
我國長期以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帶來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大量消耗國內資源和能源。綠色發展理念的推進,需要我國大力進行技術升級、尤其是廢物利用、高污染行業的綠色生產技術的研發。但是,目前我國對外技術高度依賴,達到50%以上,而污染處理技術又落后于發達國家。這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長期依賴國外先進技術的使用,將會制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經濟的發展,激勵各行業、科研人員積極從事綠色技術的研發將對我國綠色發展進程起到大力推動作用。
(四)微觀上重視教育對綠色發展的影響
人們對于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程度決定了綠色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推進,政策上的制定和制度上的安排最終都將在個體中落實。將綠色發展理念對公眾進行廣泛教育是為更好地開展實施綠色發展政策。通過學校教育、各類媒體的宣傳推廣以及其他各種渠道將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讓越來越多的民眾了解綠色發展理念,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從而逐漸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生活習慣、旅游習慣甚至出行方式,這無疑對生態、對環保都將是有利的。
六、結語
事實表明,氣候、水體、土壤環境污染治理與修復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而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環境成本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上升,這是過分強調工業化和GDP至上帶來的后果,規模迅速擴大、經濟總量不斷提高的同時高污染、碳排放、高消耗不斷升級演化,生態赤字逐步擴大,使我國逐步向生態“負債國”邁進。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走一條綠色經濟發展道路是我國經濟實現高效和長期穩定的必然選擇。
[參 考 文 獻]
[1]方時嬌.生態文明創新經濟[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5-11
[2]劉思華,等.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3]高紅貴.綠色經濟發展模式論[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5-12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