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鳳英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與《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隨著現代幼兒教育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孩子在園的日常生活以及孩子的知識、能力、性格、習慣的培養發展。家園合作促進了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家園共育的關鍵在于“溝通”,通過交流彼此的觀點、感情,求得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
[關鍵詞]多種形式;教師; 家長;溝通;重要;
英國著名的“曼徹斯特調查報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家庭環境,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幾乎兩倍于社區與學校兩項因素的總和。”做好家長工作,與家長形成良好的關系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是實現家園共育的重要環節,是教師必備的基本能力。在幼兒教師工作中,我深深的感到與幼兒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對班級工作是多么的重要。以下就是我在幼兒教育工作中,通過多種形式提升與家長有效溝通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家園共育在教師與家長溝通交流中的重要性
一、家園共育在教師與家長溝通交流中的重要性
家園共育是教師做好各項工作,促進幼兒園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為了達到家園一致、相互配合教育,家園雙方要圍繞著孩子的發展經常聯系、相互溝通交流,讓家長了解具體教育目標及幼兒各方面的發展,與幼兒園取得共識,從而使家園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進孩子的發展。
如:童童是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他突然握起拳頭打旁邊的一個女生,一邊打一邊嘴里還念念有詞。事后,老師找他談話,問他為什么要打人。說:“媽媽說不能被別人欺負,要是被欺負了一定要以牙還牙!”聽后我非常驚訝!立刻聯系他的家長,確認是否有此事。他的媽媽也理直氣壯地承認了,并不覺得這樣的教育有問題。之后經過老師與家長的談話,讓他知道,家長的教育比老師的教育還重要,幼兒年齡尚小,還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別人的一句話,特別是家長和老師的話,他們會當作真理來看待。自從那次事件之后,我每隔一段時間與童童媽媽聯系一次,讓他了解自己的孩子,慢慢的滲透了育兒方法,經過與老師等多方面的溝通及正確的引導,現在的童童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互幫互助。他也變得乖巧了很多,再也不隨便亂打人了。媽媽現在覺得老師的方法很好,常會主動聯系我,探討好的育兒經驗。
二、教師與家長溝通時,要做到“五心”工程
1.要有一顆“愛心”。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所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我們要有一顆關愛孩子的心,一顆發自肺腑的,對孩子充滿熱情的心。
用愛心打動幼兒及家長:記得去年剛帶托班時,因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差,經常有尿褲、拉褲的現象。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安慰幼兒說:“孩子不要緊,脫下來老師給你洗一洗。”一邊為幼兒脫下臟褲,用溫水為幼兒洗屁股,然后換上備用衣服,把臟衣服洗干凈。每當家長接過我洗得干凈的衣服時,都會非常感動,內心充滿感激,同時也增加了對我的信任。為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增強自理能力,在孩子入廁、喝水、洗手時,我都會不厭其煩的教幼兒正確的脫提褲子及洗手、節水的方法。經過我的努力班內尿褲拉褲的現象少了。
2.要有一顆“誠心”。教師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去關愛孩子們。我在與家長溝通時,總是站在家長的角度去關心孩子、理解家長的心情,真誠對待每一位幼兒,那樣,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特別順利。
如:每天放學時家長都是持卡排隊接孩子,可是天天的爸爸每次都不主動出示接送卡,門衛老師總是來與我告狀,雖然我采取了很多的方法,但是效果不顯著。一天,放學了,天天的爸爸依然沒有主動出示接送卡。突然,一聲響亮的童聲傳過來:“爸爸你快點拿卡!”原來是天天的聲音,大家被震動了。爸爸不好意思地出示了接送卡。第二天,天天爸爸不好意思地向老師道歉:“真沒想到,我的行為孩子都看在眼里,我那樣做真是不應該,以后我會好好做,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3.要有一顆“公平的心”。 作為班主任,對于幼兒,我們要有一顆公平的心,必須是公正地評價,一視同仁。他們在教師面前只有一種身份,都是幼兒家長。教師與家長只能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過程中進行交往。
如:婁笑是新入園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是外來打工者。剛入園時他總是哭,拉著媽媽的手不松開,家長特別不放心,總是偷偷地來看孩子。針對這種情況,我與家長打電話及時溝通,家長要正確對待寶寶的哭鬧現象,孩子是對新環境、新生活的不適反應。我每天用實際行動去照顧他,婁笑早晨來園時,熱情地擁抱他、安撫他,即使他眼淚鼻涕都滴在我的衣服上,我還是抱著他,給他講著貓捉老鼠的故事,一邊講一邊跑著捉老鼠,一會他就破涕為笑了,這樣一來他特別粘著我,我一抱他就不哭了。慢慢地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他媽媽來的時候,非常誠懇地對我說:“有了你這樣關心、愛護孩子的老師,我就放心了”家長的一句話給了我以后更加積極工作的動力。只有用真愛去照顧每一位孩子,家長才能更加信任你、認可你。才能成為家長的知心朋友。
4.要有一顆“耐心”。在開展家長工作時,要仔細聆聽家長的意見,要與家長保持適當的目光接觸,留意自己的肢體語言,要有耐心。
如:學期初家長會,我和家長討論幼兒小制作的材料,在環保局工作的家長立刻提出來,幼兒的小制作一定要用環保材料,我們欣然接受了家長的意見。六一節到了,我們和家長商量慶祝節目,許多家長提出了“親子互動游戲”的建議,我接納了家長的建議,家長們參與的熱情高漲,通過此次活動加深了家園情、師生情、親子情。
5.要有一顆“體諒的心”。教師,是幼兒園與家庭交流的橋梁,我們應當及時把幼兒在園表現狀況傳遞給家長,但也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體諒幼兒,體諒家長。
如:皮皮是個活潑可愛的男孩,在和小朋友們玩時,總喜歡模仿“奧特曼”的動作,且經常一個人自言自語學卡通片里的語言,跳上跳下很少停下來,一不小心就會把小朋友撞到。老師與其父母交流此事時,父母很不高興,情緒特別激動。這時,我不急于和家長討論孩子存在的過失,不與家長展開唇槍舌戰,而是要保持冷靜,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家長的立場上去體驗,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教師要用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去包容孩子,讓家長看見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誠心幫助,從而釋懷心中的疑慮,進而接受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并在今后給予積極配合。
三、教師應通過多渠道,采取多種方法與家長溝通
1.利用家長早晚接送幼兒的時間進行個別交談
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溝通形式。如,要求幼兒早入園和下午離園時,要使用文明語與教師打招呼,當有些幼兒忘記時,我就站在班級門口主動與各位家長打招呼,同時觀察幼兒與家長間的舉止、言語,用以了解幼兒的個性特征,從而做到因人施教。
2.合理安排與家長交流的幾種方式
(1)家園欄
家園欄是幼兒園與家長溝通的一個重要窗口。針對班級實際情況將家長請到家長園地中來。家園欄不能只是教師唱“獨角戲”,要調動家長積極參與的興趣,為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搭起一座彩橋。
(2)家園共育袋
我精心設計了用文件袋裝幼兒作品,分月交給家長,讓家長知道幼兒在園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更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無聲的交流促進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
(3)家長開放日
家長可以來園觀看、參與幼兒的在園活動,參加幼兒園各項大型活動,了解自己孩子在群體中的表現,以便客觀的看待孩子,加強與教師的溝通與合作。
3.微信公眾平臺成為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新橋梁
為了讓工作繁忙的家長們能夠及時了解幼兒園的動態,我班開通了手機微信群,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給家長上傳幼兒一日生活圖片,發布各類教育信息和班務通知。家長以此學習現代教育理念,了解班務動態和孩子在園情況,方便快捷。讓工作繁忙的家長們每天都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孩子的在園動態,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喜歡在微信群里發言的家長都比較關注孩子的成長,而且愿意跟老師和其他家長探討教育經驗。微信班級群開通真正實現了家園聯系的及時性、便利性和有效性,為幼兒園與幼兒家庭之間搭建起一架現代化的溝通橋梁。
參考文獻:
[1]鄭慧.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J].魅力中國,2010,(28).
[2]徐桂容,陳雯.幼兒園教師如何與家長溝通[J].當代學前教育,2006,(07).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