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修英 朱金珣 賀琳 張慶勇 范榮榮 李芮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互聯網+的興起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的蓬勃發展,它的新技術、新理念將給傳統農業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手段,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正確把握好互聯網+的助推作用。通過對濟南萬德鎮、濰坊壽光市實地調研,對比分析兩地“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作用,以促進山東省甚至全國的農業供給側改革。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
一、引言
農業擁抱“互聯網+”開啟的是新一輪經濟革命,農村電商的發展將大大提高農村經濟競爭力,通過網絡將相關農業要素組織在一起,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2016中央一號文件聚焦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擴大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從而增加農民福利。文件提出要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為農產品供銷和相關的管理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下鄉雙向流通格局。農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若干創新模式的驅動,現代化農業的新篇章即將奏響。
二、濟南市萬德鎮“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供給側改革分析
(一)萬德鎮“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現狀
萬德鎮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指導農業生產,走規模發展的路子。東片果,西片種,從規劃、管理、技術、服務上重點傾斜在“名、優、希、特”農產品上下功夫,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高品質決定高價位,知名品牌撬動了萬德高端特色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已發展成萬畝蔬菜基地。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顯示出大農業的實力,打造臥龍峪商標、西紅柿、富硒藕、青椒等特色農業品牌。用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作肥料,節省成本,又生產無公害綠色食品,這樣就牢牢抓住了市場。
“黨支部+合作社+電商”和“村委+合作社+股東、股民”的模式,打造旅游度假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掘旅游資源,以旅游為線索,發展特色農業,經營特色農產品。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形成旅游+農業的雙豐收,顛覆傳統農業的經營模式,實現農業供給側改革。
(二)萬德鎮“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現存問題
1. 區域發展差異性
萬德鎮的典型村落石都莊、界首村、馬套村等,由于自然環境、歷史因素等方面差異使各村落情況不盡相同,都有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已有成功的改革經營模式不適用于所有地方。
2. 農民知識水平的局限性
大多數農民對于互聯網技術以及電子商務缺乏了解,對農業供給側改革認知有限,建設電商平臺雖然容易,但后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支持。
3. 互聯網+農業新模式的普及問題
萬德鎮的農村電商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體系不夠成熟,只是在店臺、馬套、石都莊三處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試點,石都莊還沒有建立淘寶站,電商網店未全面普及推廣。
4. 農產品的季節性
農產品都有特定的季節性,新鮮的農產品最受人們青睞。萬德鎮帶皮核桃的網上銷售,每年7月前預售,生意火熱。但帶皮核桃季節性強,過一個月基本就不能銷售,供給不能滿足大眾的個性化需求。
三、濰坊市壽光市“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供給側改革情況
(一)壽光市“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現狀
做為中國蔬菜之鄉,壽光發展農業的思路和模式是靠蔬菜領跑,靠科技助力,靠產業化提升,打造自己的品牌。能夠緊跟國家政策,在“互聯網+”與供給側改革方面有著較好的示范作用。2016年壽光市從蔬菜供給側持續發力,鼓勵發展農民蔬菜合作社、蔬菜基地、蔬菜農場等新型合作組織,借助互聯網技術從供給側打造蔬菜品牌、提高蔬菜產品檔次、確保蔬菜質量安全、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桑家營子等村蔬菜大棚的控制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自動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采取互聯網+生產、流通、加工、品牌、銷售一起抓的辦法,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蓪崿F一對多,即一個人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操控解決幾個蔬菜大棚自動控溫、自動換風、水肥一體化等日常問題。通過這種“互聯網+農業”的方式,完成智慧農業的轉型,解放更多勞動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針對農業供給側改革,壽光市的“兩改”即舊棚改新棚、小棚改大棚,作為優化農業構造、增進農民增收的主要行動。棚矮、老舊、效益低、地盤使用率低是改革前不能不認可的實際,大部分土地沒有獲得高效使用,借助兩改”重新對土地進行調整,規劃建設全新的大棚,實現高農產品質量、高農業生產效率、高土地利用率、高農民收入,一畝地比原來增收至少2萬元。
(二)壽光市“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現存問題
1. 改革難持續發展
互聯網+和農業供給側改革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經驗、沒有借鑒的典范,電商未全面普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要達到理想的“互聯網+農業”模式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 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與傳統模式沖突
互聯網+農業要達到讓利于農,就必須去中間化,由此與傳統農業模式沖突。實現兩者融合互補,考驗著行業智慧。農民習慣傳統模式,擔心是否會多納稅和增加費用支出等問題。改革必定是打持久戰。
3. 建立品牌上問題
消費者習慣購買可信賴的品牌產品,農產品在改革之前通常是傳統生產、加工、銷售,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沒有自己的品牌,也很難建立自己的品牌,想要順利發展是個難點。
4. 技術水平缺乏
農藥化肥監控不足導致過度使用,農產品的質量,產量得不到保障。保鮮、冷藏、運輸技術不完善,農產品口感質量不佳以及運輸過程中的損壞腐爛,使農產品銷售范圍、渠道大大局限。
四、從萬德鎮和壽光市看“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現存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1. 培養與引進電商人才,加強互聯網知識宣傳
對村民掃盲式電商知識培訓,搭建培訓體系,為從業人員提供創業咨詢和培訓,創建“電商人才孵化和創業”基地,助推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隊伍發展。
2. 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寬帶中國戰略,制定國家寬帶網絡發展的目標、路線圖、時間表和促進政策,著力構建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3. 加強農業新型實用工具的研發,實現農業發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
互聯網技術推動農場的信息化管理,實現工廠化的流程式運作,進一步提升經營效率。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應用大數據分析和預測,降低單位成本,提高單位產量,實現精準農業。
4. 加強農村領導團隊的構建和反腐
為農村打造一批具有改革創新精神,不貪污,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優秀領導班子。一方面加大對農村腐敗現象的打擊力度,另一方面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
5. 鼓勵企業發揮作用助推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強政企合作
鼓勵各大企業在農村布局發展新型農業,促進農村電商蓬勃發展,加強政企之間的合作、聯系、溝通,突破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構建現代農業。
6. 鼓勵大學生回村創業發展
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大背景下,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更鼓勵大學生回到家鄉、農村,挖掘農業發展的創業項目,加大大學生回村的補貼力度,實現人才引流。
五、結語
“互聯網+”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當互聯網碰撞上農業,無疑會迸出巨大的火花,帶動生產、流通、營銷、服務等各方面,加速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的步伐,帶動整個農業產業鏈的調整升級,將深深影響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燕青.大北農定增打造農業互聯網[J].深圳商報,2015(07).
[2]楊光.聯想控股戰略投資云農場布局農業互聯網[J].經貿動態,2015(19).
[3]郝明雷.強強聯合打造農業互聯網領軍企業[J].濟寧日報,2015(20).
[4]胡彧.農業互聯網發展現狀及趨勢探討[J].互聯網天地,2015(05).
[5]龔鳴川.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北方經貿,2015(06).
(作者單位:鄧修英、朱金珣、張慶勇,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賀琳、范榮榮,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李芮,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