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嘉裕 葉偉鋒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獨活寄生湯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所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共90例,采用計算機表法的形式將其平均分成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患者各為45例。其中實驗組患者行中醫獨活寄生湯治療,參照組患者行牽引療法。在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采用功能障礙評分對患者的臨床數據進行比較。結果經過不同方式的治療后,兩組間功能障礙評分和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過程中,應用中醫獨活寄生湯的效果顯著,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對臨床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獨活寄生湯;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27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23-71-03
在中醫學理論中,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歸結為腰痛、痹癥的范圍,此種病癥的發生原因多由于人體肝臟腎臟的氣血不暢、或者由于外力的創傷涉及到筋骨,導致淤血內阻,氣血運行失衡,又或者由于風寒濕邪氣侵擾,導致其經絡阻滯,最終造成其機體的陰陽失衡。針對于此,本文將以中醫獨活寄生湯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效果為基礎,探討治療后患者ODI分級情況、總有效率、癥狀緩解時間等對比,并評定其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我院共收治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90例,采用計算機表法的形式將其平均分成實驗組(n=45)和參照組(n=45)。在實驗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20~70歲,平均(42.5±3.6)歲。其中30例為單間隙椎間盤突出,15例為多間隙椎間盤突出。直腿抬高試驗的過程中,陽性40例,陰性5例;在參照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19~71歲,平均(42.6±3.7)歲,其中29例為單間隙椎間盤突出,16例為多間隙椎間盤突出,直腿抬高試驗,陽性42例,陰性3例。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數據,其中包括年齡、性別以及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1病癥診斷標準應用《中藥新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相關判斷標準進行,符合如下條件:(1)存在腰痛合并坐骨神經痛,可以放射到小腿或者足跟處,腳底處麻木腫痛,直腿抬高試驗呈現陽性。(2)腰椎棘突旁出現壓痛點,疼痛位置可以放射到下肢部位、小腿處、腳部、腳跟或者腳底部。(3)伸趾肌力呈現為減弱的趨勢,小腿前外或者后外側皮膚感覺減弱;(4)經過x線片檢查,排除腰椎病變,顯示出腰椎生理曲度變直或者出現椎間隙變窄、不等寬或者椎體邊緣出現骨質增生;(5)經過CT或者MRI診斷存在椎間盤突出或者膨出。
1.1.2病例選取納入準則(1)滿足上述標準;(2)年齡<72歲;(3)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1.3病例排除標準(1)年齡>73歲;(2)合并患有腰椎結核或者腰椎占位性病變;(3)伴隨肝腎功能不全患者;(4)不能定期進行觀察的患者。
1.2方法
本次90例患者采用計算機表法的形式將其平均分成實驗組(n=45)和參照組(n=45)。實驗組患者行獨活寄生湯治療,藥方為:長生草(獨活)15g、桑寄生30g、羌青(羌活)15g、大葉龍膽(秦艽)15g、防風15g、華細辛3g、干歸20g、別離草(芍藥)15g、川穹8g、熟地黃30g、膠木(杜仲)15g、黨參20g、茯苓20g、肉桂8g甘草5g。病癥嚴重者需要加入烏頭、地龍、玄胡索等,風勝者加入烏風蛇;寒勝者加入吳茱萸、附子以及干姜;濕甚者加入防己、木瓜、川黃柏、蒼術。用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口服,7d為1個療程。
參照組患者行牽引療法治療,患者保持仰臥的姿勢,在牽引床上行骨盆牽引,其中牽引的重量要以患者能耐受力為準,不能超過30kg,1次,d,每次時間為40min,牽引完成后,患者保持平臥的姿勢進行休息,時間為45min,7d為1個療程,休息2d后可以進行下一治療周期。
1.3效果評定
所有患者經過不同方法治療后,應用Oswest-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以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評價標準,根據這兩點對患者進行效果的判定,以此加強評定的可信度。應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進行測定的過程中,以此進行標準分級,其中0~25%為優秀,26%~50%為良好,51%~75%為中,76%~100%為差。
對效果判定,其中癥狀完全消失,經過x線檢查恢復正常,則判定為有效;癥狀有所緩解,直抬腿呈現為陰性,判定為好轉;無任何好轉,判定為無效。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的所有數據均行SPSSl7.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治療后ODI分級比較,其中實驗組優秀25例,良好10例,中8例,差2例;參照組中,優秀22例,良好8例,中6例,差9例,組間比較x2=5.0748,P=0.0242,兩組治療后ODl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其中實驗組總有效率97.8%優于參照組84.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對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其中實驗組患者緩解時間為(9.4±1.1)d,參照組(12.6±2.01)d,組間對比t=9.3685,P=0.0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患者中,實驗組未出現不良反應,參照組出現2例不良反應,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作為臨床常見的疾患,腰椎間盤突出癥(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主要由于其腰椎間盤各位置(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特別是髓核,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化,當外力作用的創傷導致椎間盤的纖維環破碎。在中醫學中,腰椎間盤突出癥歸屬于中醫學的腰痛和痹癥范圍。
腰為腎之府,腎臟虛弱則腰失濡養而發疼痛,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此基礎上,又容易導致風寒濕等邪氣的侵入,致腎氣更加虛弱,兩者之間互相為因果,以此不斷的出現不良循環,導致腰腿疼痛情況不斷發生,久治難愈。因此治療需在滋養腎精的基礎上加以祛風散寒、通絡除濕,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獨活寄生湯的藥方為長生草、桑寄生(axillussutchuenensis(Lecomte)eanser)、羌青、大葉龍膽(gentiana macrophvlla pall)、防風、華細辛、干歸(angelica sinensis)、別離草(paeonia lactifloraPall)、川穹(1igusticum ehuanxiong gort)、熟地黃、膠木(eucommia ulmoides oliver)、黨參、茯苓、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甘草。病癥嚴重者需要加入烏頭、地龍、玄胡索等,風勝者加入烏風蛇;寒勝者加入吳茱萸(tetradium rutiearpum)、附子以及干姜;濕甚者加入防己、木瓜、川黃柏、蒼術。此種藥方具有祛除風濕,益肝腎,止痹痛,主要治療痹癥日久,肝腎兩虧,氣血不足的癥狀。在藥方中,以獨活、桑寄生為主,能祛風勝濕、滋養肝腎,杜仲、熟地滋養腎臟而益髓填精,達到強壯筋骨的效果,羌活、秦艽散風濕、止痹痛,川芎、當歸、白芍、甘草合用可以斂陰和營、養血通絡,黨參、茯苓可以扶脾化濕,加入細辛可以搜剔腎經伏風,肉桂則散寒止痛,活血通經。在包春宇等的研究中也有所證實,獨活寄生湯能夠達到有效的鎮靜效果,同時還能夠抗炎消腫。對本次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ODI分級以及不良癥狀緩解時間進行了研究。在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中,實驗組總有效例數為44例,總有效率為97.8%,參照組總有效例數為38例,總有效率為84.4%,組間比較x2=4.9390,P=0.0262,兩組治療后ODl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陳永鋒等專家報告中也證實,活血化瘀以及滋補益氣的藥物具有消除神經根部局部充血以及水腫的作用,從而對局部血液循環進行改善,對神經根周圍炎癥介質和致痛因子進行清除。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ODI分級對比,其中實驗組優秀25例,良好10例,中8例,差2例;參照組中,優秀22例,良好8例,中6例,差9例。組間比較X2=5.0748,P=0.0242,兩組治療后ODl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對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對比,其中實驗組患者緩解時間為(9.4±1.1)d,參照組(12.6±2.01)d,組間對比t=9.3685,P=0.0000。同時本次實驗結果證實,實驗組未出現不良反應,參照組出現2例不良反應,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獨活寄生湯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同時患者滿意度也有所提升,醫療糾紛的發生概率也得到顯著降低,因此此種方法適用于臨床病癥的進一步治療中,也值得臨床進一步的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