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的金融發展呈現出混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本篇文章將在這個背景下,對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監管的影響進行分析和總結,對金融監管存在的缺點進行分析,對央行核心監管的地位進行明確,并且對虛擬平臺的運作進行規范,提出相關的建議,希望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和改革做出貢獻。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風險;金融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2.1;F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258-01
作者簡介:畢超然(1990-),女,蒙古族,遼寧朝陽人,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法。
一、引言
在2015年之后,我國的金融風險增長速度急劇。市場出現多種情況,如影子銀行風險的爆發,就可能引發銀行壞賬劇烈增長、匯市發生動蕩等現象,這些現象都使得中央開始對金融方面加強了管理。如果將互聯網和金融相互結合,就可以對金融業務、產品和服務起到十分積極的影響。由于目前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比較落后,所以金融風險獲得了巨大的關注,使得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日益緊迫。
二、互聯網金融特征及其對監管帶來的挑戰
(一)互聯網金融的特征
1.互聯網金融并不會受時間和空間所限,并且互聯網金融所需要的成本并不高,使用網絡通信的終端服務,互聯網金融使用者也不會受到時空的限制,金融交易更加方便,這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
2.改變了單向服務和單向資金流動。網絡金融含有多種流通方式,如“多對一”、“多對多”和“一對多”,使資金的配置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互聯網有多個特點,如互動性和動態性。
(二)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監管的沖擊
1.互聯網金融監管立法滯后
互聯網金融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著,因此互聯網金融所需要的監管機制也需要進行改變,目前關于互聯網金融管理的制度主要為:《關于人人貸有關風險的通知》、《關于提示互聯網保險業務風險的公告》等。但是這些監管制度的針對性并不強,不能夠很好地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2.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受到沖擊
第一,隨著互聯網融資平臺的發展,商業銀行出現了脫媒的情況,傳統的監管并不能包含投融資主體行為。第二,商業銀行如今逐漸非中介化,商業銀行資金外流的現象也非常地嚴重,經營的重點轉移為表外業務,但表外業務有著隱蔽性和業務復雜性,所以中央銀行給商業銀行風險監督管理方面也帶來了一定的阻礙,造成了貨幣政策的實施難度大大增加的現象。
3.虛擬信用平臺的金融風險難以控制
(1)金融風險的類型非常多。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類型多種多樣,在這些風險之中,主要存在技術風險、互聯網技術安全和互聯網金融業務本身具有的業務風險。網絡技術安全的影響范圍十分廣泛。業務風險分為幾種主要類型,主要為信用風險、支付和清算風險、流動性風險。
(2)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有著極高的不準確性。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公共產品之中的外表性征比較高,即使能夠使得互聯網金融所需要的成本減少,但是因為主體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旦有一個主體出現問題,就會使過多的主體牽連進來,并且對金融風險的處理也非常困難。
4.互聯網金融市場秩序混亂
隨著投資主體不斷增加,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也相對地增長,目前實行的政策之中,并沒有對該市場的退出和準入機制進行合理規定,因此,互聯網金融的市場通常良秀不齊。而且互聯網金融市場中,各個機構還存在著一定的競爭,該競爭有時甚至可以稱之為惡性競爭,一旦出現惡性競爭,目前也沒有合適的法律進行解決。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的構建
(一)明確監管主體責任分配,防止監管缺失
中央銀行能夠降低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而且能夠對金融的秩序進行維持,因此中央銀行能夠對互聯網的系統性風險進行有效監督管理。結合互聯網金融獨有的特點,可以由中央銀行監會等進行管理,在地區,主要是地方政府、司法、機構和央行分支機構等機構主要進行地方的監督管理。
(二)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應以有利于強化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為核心目標
關于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因為之前的改革具有的缺點非常明顯,并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需要,所以進行互聯網金融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想要對互聯網金融監管體制進行有效改革,首先就必須使宏觀政策能夠進行正確引導,并且要以宏觀審慎性政策的框架為根本目標,宏觀審慎政策框架能夠有效降低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而相關的政策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在空間的問題上,對系統重要性機構(SIFI)的流動性要求、核心資本要求等這些方法進行識別和分析運用,從而能夠使互聯網金融的傳播大大降低。
第二種類型,從時間的角度,將資本水平與杠桿率進行有效結合。
四、結語
若要使互聯網金融能夠更加健康地發展,首先就需要對互聯網平臺的運行加強監管,使互聯網公開信息做到充分透明化,能夠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投資者擁有對公開信息進行選擇、比較,從而對投資者識別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能力進行提高。有許多其他方法可以改善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例如設立互聯網金融糾紛監管機構,利用保險機構向投資者提供服務等。
[參考文獻]
[1]張丹寧.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監管問題與對策[J].中國市場,2016(01).
[2]胡則宇.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