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群
【摘 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閱讀教學任重而道遠。而要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通過于對教材的把握解讀、多種教學方法的引導,吸引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的美妙。深入挖掘教材,可以增加課堂厚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重視課堂生成,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感覺到學習過程的美妙,讓課堂成為學生想往的充滿新意的思想之旅。
【關鍵詞】閱讀能力;挖掘教材;關注學生學習
一、深入挖掘教材、增加課堂厚度
教材作為語文學習的載體,在教學中承擔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在過去的傳統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依賴于老師對教材的定位。教師個人對教材的解讀,決定了學生在課上學習的內容和感受。開展課改以來,很多地方語文教學不倡導教師對教材“過分解讀”,提倡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感受。結果,有時由于學生知識結構的限制,所謂的“自主學習”不過是淺層次的閱讀、討論而已。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五年級一篇傳統課文。這篇課文的學習方法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結構型,按照課文的內容理解體會。首先了解圓明園的美和珍貴價值,為學習后文做鋪墊。然后了解圓明園被毀的經過,了解那段屈辱的歷史,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另一種是反思型,引入圓明園被毀后所經歷的二次劫掠。反思政治腐敗、文化落后、國民愚昧給圓明園命運增添的傷痛。對于圓明園這類大時代下的事件,教材可以充分拓展。我們在集體備課時,注意到一些老師所引用的不同角度的文化資料。索性就進行資源整合,構建三個板塊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一是以“美麗的園林”為主題,通過引入課外文本,讓學生通過對比學習、自主探究,充分認識到圓明園作為當時世界范圍內的“萬園之園”的魅力所在。二是以“時代的悲哀”為主題,引入介紹時代背景文本,引導學生認識導致圓明園命運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敗無能、中華不振、國民愚昧。三是拓展反思,引發學生對社會現實的思考:①站在圓明園廢墟上,你想到什么?②對許多地方重復建立圓明園微縮景觀的現象,你有什么看法?③辯論:有人提議重建圓明園,你認為有必要嗎?④習作練筆:“神游圓明園”、“我與慈禧對話”通過對教材資源的挖掘整合,我們把課文拉開了寬度,使學生在教材的工具性、文化性、思想性上都游歷一番。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但標準同時又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如何組織、引導作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的學生正確、準確、有創意地解讀文本,這應成為老師在備課時著重思考的問題。
二、挖掘教材資源、促進課堂生成
備課是教師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的過程,上課則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有了教師備課時的氣定神閑,才能有學生上課時的激情澎湃。上課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在預設下開展步步探究,又要時刻關注課堂生成。
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絕不等同于放任學。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當學生自主學習遇到疑難時,教師要善于對教材刪繁就簡,通過篩選、點撥等策略,提醒學生采用解讀課題、設立小標題、抓住關鍵語句、分層理解等方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幫助學生克服障礙,達成學習目標。
《秦兵馬俑》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一篇自讀課文。這個單元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我國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勝地,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秦兵馬俑》詞匯豐富,細致地描繪出兵馬俑威武氣勢和生動的神態。由于學生的歷史知識所限,學習起來感覺有困難。老師提醒學生再讀課文時畫出綜合介紹秦兵馬俑規模和種類的句子,注意每段開頭介紹的兵馬俑的種類,幫助學生通過關鍵句理解課文。在體會“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時,通過視頻資料增強視覺沖擊,讓學生領悟到兵馬俑惟妙惟肖的神態,感受到古代能工巧匠精湛的雕刻技藝。通過教師對教材細致地點撥,學生再讀課文時,抓住了表明文章主旨的關鍵句,認識到描寫雕塑神態的方法。學習效果從雜亂無章的感覺轉變為清晰有序地認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對教材的呈現方式盡量多一些,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每天都有變化。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才會讓學生感覺到學習過程的美妙,才能使每一堂課充滿新意。
有些學生自主探究興趣不大,面對一些簡單的文本,容易產生輕視學習、不求甚解的現象。這要靠老師通過整合教材,豐富學習內容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淺出、體會學習探究的美妙。
三、挖掘教材,質疑設難打破平庸
學貴有疑,教貴有思。要讓課堂成為真正的有效課堂,培養學生質疑解惑的能力至關重要。有效課堂就是要通過一篇一篇的課文學習,使學生學到閱讀方法,學會質疑。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看似平淡無奇出之處,依賴于教師對教材匠心獨運,打破平庸。《兩小兒辯日》中,并沒有具體交代孔子是在什么情況下看到這一幕的。教師藉此發難:想象一下,孔子為什么要那么留意兩個小孩子的辯論呢?待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之后,教師把孔子關于學習的話展示出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樣讓學生一下子找到了關鍵原因:因為孔子學而不厭,所以他對孩童的對話,也聽得十分認真。這化腐朽為神奇的一舉,深化了課文的高度,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孔子謙虛好學的偉大品質。
有效課堂看的就是“教學效率高不高”。當師生雙方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投入時間、精力及各種教學資源后,學生能感到身心愉悅、體驗到探究的快樂、在學識上有所斬獲。那就往有效課堂邁進了一步。
不管是復雜問題簡單化,還是簡單問題豐滿化,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巧妙挖掘、創新使用,在課堂上促進學生思維活躍、加深情感體驗、激發學習熱情。學生在課上參與程度提高,有了更多的展示機會,就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促進知識的內化和遷移。這樣才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2]余兆明.《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的幾點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