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林
摘要: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陣地。教育信息化是為了最終在課堂上促進師生的成長,尤其是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三通兩平臺已全面實現的今天,傳統的課堂結構已不能適應這種形勢,新生態課堂的重建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云平臺 重構 生態課堂
近年來,通過實踐總結出的“依托互聯網的豐富資源和交互功能,全面改革備課方式”,對生態課堂進行了重構。
一、借助智能終端,讓師生關系在“翻轉課堂”中“翻轉”
眾所周知,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是學習的主體。而在互聯網時代,將傳統課堂中的師生關系隨著“翻轉課堂”進行了“翻轉 ”顯得尤為必要,也更具可行性。
隨著微課、慕課的推行,加上“云平臺”的助力, 教師在“云端”推送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根據情況在家自學,也可以在課堂上互學。學生學習環節結束后,可以在學習小組內或同桌間通過電子書包互相展示、檢查、批閱,也可以通過智能大屏展示本組探究出的問題結論、思維過程、方法規律或即時生成的問題。教師則隨時根據學生展示的情況,強化學習目標,歸納方法和規律,或指出學生展示中出現的共性問題。
“教學通”“教師助手”“班級優化大師”“希沃白板5”等教學應用軟件,通過小組評分、隨機抽人、對比展示、屏幕分享等功能,提高學生參與的趣味性和積極性,優化師生、生生關系,實現課堂的充分互動,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通過實踐研究,我們發現借助智能終端和應用軟件,教師與學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對話關系,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間共享智慧,彼此對話的過程。
在我市部分學校形成的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目標導學——互學解疑——展示交流——點撥提升——訓練鞏固——反思總結”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監督指導,與學生交流,對不同學生分別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充分彰顯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通常會遇到困難,教師就利用動態圖展示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讓學生在電子書包上操作演示,交流互動,變抽象為具體,變被動為主動探索,化難為易,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云”助學,起承轉合,讓課堂更精彩
通過小組建設和電子書包,強化學生間的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是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最大化個人和他人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關行為。我區有幾所學校的老師在嘗試建立一種協作學習生態,使師生、生生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討論,交互與合作,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的理解與掌握。在開展協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來組織學習,學生間保持融洽的關系,相互合作的態度,共享信息和資源,共同擔負起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網絡環境下得以實現。引導他們把學校內容問題化、學習過程探究化和學習活動網絡化。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主題,實現多元化、多層次的自我發展,讓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提高認知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有位老師在講《搭配問題》時,將小組協作內容提前安裝到電子書包中,并把學生完成內容的情況分發給各小組,引導全班學生協作學習,提出建議,組織學生分小組開展討論交流,并在小組里討論各自的方法,總結搭配的原理。在課堂鞏固練習環節,老師讓學生分小組協作完成作業并讓各小組全體成員分別上臺協同組長講解,以“小老師”的形式協作交流。整節課學生參與度非常高,課堂氣氛活躍,并極富生成性,溫馨和諧,充滿感染力。
三、“云教研”提升教師網絡教研能力
課堂生態的重構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網絡教研能力。而“云教研”的開展,不僅能有效提高教師教研的廣度與深度,而且能夠快速促進教師專業能力與水平的提高,促進合作能力和交互能力。
很多學校利用云平臺大做文章。一方面,積極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崗位需要,建設個性化的個人空間。在教師的帶動下,班級、學生、家長也積極參與空間建設,實現了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形成了教師空間帶動學生和家長空間的新模式。教師空間內容豐富,形式美觀,使用方便 ,促進了師生和家長間的互動交流;另一方面,建立了各類群組,教師加入各群組,將各自的資源上傳到自己的空間,同時分享到多個群組,實現資源的自動分類并匯集成體系,各教研組,備課組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利用云群組通過教師分別開發,共同分享,由易到難,自成體系。學生和家長可隨時隨地根據需求在線或點擊下載使用,并隨時隨地使用云空間交流心得,打開了教育學習的新格局,開創了教師和家校聯系的新途徑。
總之,悠悠云端,師成云中,學在云間,樂在云間。“云端”助力教師,重構生態課堂。毋庸置疑,只有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達到一定的程度,信息化對教育教學的促進作用才能充分彰顯。所以,利用云平臺進行生態課堂的構建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