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達
摘要:如何做好古典詩歌教學,是當前語文教學中困擾許多教師的一個問題。就怎樣進行詩歌教學做了一些探討,主要從詩歌的題目、作者、意境等幾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古典詩歌教學 意境 審美
一、解讀詩題
一首詩歌最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詩的標題。詩題是詩的眼睛,是詩歌的高度概括,往往隱含許多重要信息,做好詩題的解讀,對我們鑒賞詩歌大有幫助。
例如,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標題點出了事件、時間、地點,教師以此為突破,引導學生思考,對于理解詩中表達歌詠歸隱的情趣有很大幫助。又如,鮑照的《擬行路難》,題目點出了此詩的主旨——借行路艱難隱喻在現實中找不到政治出路的憤懣之情。
二、知人論世
我們在鑒賞古典詩歌時,應對詩人的生平、興趣愛好及為人有所了解,知道詩人所生活的環境及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朋友。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
比如,陸游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如果學生對陸游的生活經歷有所了解,特別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他們就能夠很好地體會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世事的感慨及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也能在潛與默化中受到熏陶。
學到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學生如果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跡后,對詩中作者同情底層百姓,抨擊統治階級的腐朽殘酷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明確詩意
明確詩意是答題的關鍵。古典詩歌不像現代漢語那樣易于理解,因為古典詩歌中有一些不易理解的生詞、歷史典故。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字詞方面,可通過學生反復朗讀后進行討論,教師可做適當點撥,掃除文字上的障礙。歷史典故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注釋、資料去了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思考所得到的知識或信息往往比教師的灌輸效果要好得多,在這方面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獨自去完成,注意適時指導、小結。
古詩歌經常出現“楊柳”這一形象,讓學生查閱與之相關的典故,使他們對這一典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更加深刻地體會這一意象表達出的感情內涵。
四、注意注釋
詩歌后面的注釋往往被學生所忽略,他們卻不知,詩歌后面的注釋常常隱含著一些很有價值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對我們解讀詩歌大有幫助,如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歌給出的注釋是:這首詩寫于作者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居無定所的流離生活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根據注釋,結合內容,學生不難看出這首詩主要是表現了詩人結束了顛沛流離生活后暫時安定下來后愉悅閑適的心境。
五、捕捉意象
我們所說的“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作者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鑒賞詩歌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捕捉詩中的意象,體會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所產生的情感效果。例如,送別類的古詩歌中常出現楊柳、浮云、長亭、古道、南浦等意象,如有這些意象時應想到這首詩有可能表現的是離別之情。如詩中有明月、子規、鴻雁等意象時,要考慮此詩要表現的是一種客居他鄉的思鄉之情。流水、朝露、落花等意象多喻歲月匆匆,時光流逝,人生易老。菊花、梅花、松樹等往往象征傲視、高潔、堅強——這些詩歌的意象,往往都是作者借助表情達意的載體。
六、品味意境
意境就是詩人所描繪的客觀圖景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和諧統一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簡單地說,就是這首詩歌描繪了什么樣的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如果能明白了這些,就能領悟詩歌的“意境”,也就把握了詩歌的“情與景”。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詩人通過“山、林、江、舸、鷹、魚”等意象描繪出一幅絢麗多彩,生氣勃勃的秋景圖,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衰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人通過“天寒地凍,人鳥絕跡”的意象,創造出一種孤寂凄清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遭貶后孤獨無援的心境。
七、提高升華
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目的不能僅僅局限于讀懂它們而已,更重要的是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升華,即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升華自己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李海.淺談中學語文古典詩詞多樣化的教學方式[J].青年文學家,2011,(24).
[2]王秀娥.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古典詩詞教學[J].都市家教,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