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劉曉敏+周俊
摘 要:“協同創新”是目前許多高校和企業、科研機構等廣泛關注的話題之一,它有助于科技興國、實現教學理論向工廠產品的轉化。文章對協同創新的內涵進行了具體闡述,并以佳木斯大學的工科教育為載體,進行了協同創新的應用研究,培養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協同 創新 實踐 自主能力
中圖分類號:F240;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2-201-02
在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協同創新”思想,該思想主張教學機構、科研機構和工廠單位緊密聯合起來,踐行“理論聯系實際”,鼓勵科研成果的轉化,真正實現“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教學主旨。為此,本文重點對“協同創新”的內涵進行闡述,結合佳木斯大學農業電氣化專業的工科教育進行應用研究,以期促進本科工科教學改革向“有序化”發展。
一、協同創新的概念
“協同創新”包含了“協同”和“創新”雙重含義。“協同”基于“協同學”理論,其中德國物理學家哈肯1974年提出協同學理論,是強調平衡開放系統中各部分之間互相協作,形成整個系統有序結構的規律與理論。在協同學中,使用了序參量概念來代表一個系統的有序度,用序參量的變化來描述系統有序和無序的狀態轉化。而“創新”體現在國家(省、市)職能部門、教育機構、高等學校和企業工廠中,使理論知識得以升值,進行價值再創造。是國家創新體系理論的新進展,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以政府、教育部門、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為創新主體的價值創造,或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行產品創新。麻省理工學院的彼得·葛洛最早給出協同創新的定義:“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
為此,高等教育中的“協同創新”可以簡單地有四個詞概括,即“目標、優勢、配合、績效”,具體為對基于相同目標的多類創新團隊進行整合,使之相互合作,在總體目標下“各顯其能”,匯總分散作用,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在降低成本的情況下提高績效。
二、協同創新的意義
“科研”和“教育”相輔相成,而在學生的教育中為了更好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發揮科研、產業、教育的三方主體地位,匯集、培養、積蓄各自實力,因此要把“協同創新”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主渠道,從而更好地推進系統創新,打破部分高校教育的閉關自守的格局,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協同創新路徑。
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這已經成為教育界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高等教學、研究部門和企業”采取科學、合理的政策,緊密配合改進不利于協同創新的體制,分工明確,發揮優勢,推進科研與教育的融合,培養創新人才。依據實現方式的不同,協同創新可分為內部協同創新和外部協同創新兩種。產業組織本身是內部協同創新的主體,借助于產業內部要素之間的融合;產業組織與其他相關主體之間的互動屬于外部協同創新。而高校協同創新是指不同高校之間、高校各學科之間,高校師生與科研機構所和企業的設計者、生產者、經營者之間,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大科技項目等方面,為解決行業關鍵和共性技術以及生產實際中重大問題,投入各自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合作攻關,從而力求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上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的創新活動。
依托“協同創新”,使得科技成果快速地轉化為生產力,同時也會培養出大批的創新人才,使得實現“共同目標、內在動力、外界協同”依靠現代化科技技術全方位地融合,加大產業的升值空間。
三、協同創新的應用
佳木斯大學是黑龍江省占地面積最大的一所教育研究性大學。工科學生的培養目標是為了培養“復合型”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工程師”。
農業電氣化專業扎根“三江平原”,為龍江農業和工業現代化服務,面向全國培養德、智、體、技能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電學、自動控制、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基礎知識,掌握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方面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技能,能在電力系統、機電液氣一體化控制、用電管理部門、電子信息產業相關部門、智慧農業等領域從事理論研究、工程設計、施工管理、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
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了“本科教學、佳木斯電業局設計所、黑龍江迪爾制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佳木斯常發佳聯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等七家企業單位”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開發設計了新型電壓無功調節裝置、檢測電網傳輸能力設備、中藥丸劑生產成套設備、木耳干燥機等多種產品,并已運行中。
該專業與“臺達”集團聯合形成“專項培養”。為切實實踐“崇尚實踐”校訓,專業積極與國際知名企業合作,探索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目前大學已投資80萬元成立臺達自動化實驗室,由我專業負責管理運行。依托該實驗室與臺達集團合作,共同針對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專業開展自動化技術實驗、實訓,提高我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并為臺達集團定向培養中層管理和技術研發人員。目前我專業已有多名學生被臺達集團錄用,月薪5000元,另有“五險一金”以及年終獎,另一名學生被臺達集團哈爾濱辦事處錄用作為技術服務人員。通過大賽、展覽、參加科研項目帶動學生學習興趣,激活教師工作熱情。為了在大類學生分流時,能獲得好的學苗,專業加大宣傳,通過帶領學生舉辦、參加各級各類大賽、舉辦專業實踐技能成果展覽、帶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等方法,擴大我專業在學校的影響。本專業的實踐成果得到了教育廳高教處領導以及我校領導的高度贊揚;專業舉辦的“佳木斯大學“臺達杯”自動化設計大賽”已成為我校每年的常規大賽,為全國“臺達杯”自動化設計大賽選拔人才;帶領學生參加全國各級大賽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通過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同時激發了教研室教師的工作熱情,增強了對專業發展的信心,為專業更好、更高地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學生具備從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微電子技術研究與應用、計算機應用、信息處理、企業經營管理等領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通過系統的“機、電、液、氣”一體化工程設計實踐訓練,具備較強的科學實驗、分析解決本專業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調查研究和決策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
四、結束語
本教學項目研究為佳木斯大學工科人才培養提供了很好的佐證材料,農業電氣化專業的教學機構、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協同創新”,擴大了產品成果的轉化率,創新意識增強,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渠道,促進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通過“協同創新”,極大地鼓舞了教師和學生們的科研熱情,在實際中找到科研的“基石”,擅長發揮“工科學生”的“勤動手”特點,兼顧了“思考”的人文精神,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基金項目:佳木斯大學教研項目(2016JL1015)和(本科生導師制度研究與應用),佳木斯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研項目(基于“產、學、研”的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實踐),佳木斯大學百門課程項目,“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16G206)]
參考文獻:
[1] 李祖超,梁春曉.協同創新運行機制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7):16-23
[2] 趙靜,馮建民.融合協同:創新創業教育與高校專業教育[J].2015(11):14-15
[3] 董波波.我國高校協同創新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D].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4)
(作者單位:1.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2.佳木斯大學信息電子技術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通訊作者:劉曉敏)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