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勝?王莉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蒙陰縣玉米種植中的現狀,對種子選擇、農田設施、栽培管理、機械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 現狀 對策 玉米種植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029-01
蒙陰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位于山東省中部,縣內多為丘陵、低山,丘陵和低山面積達到80%以上%。玉米是蒙陰縣主要種植的農業作物之一,玉米種植一直在我縣農業生產中位居前茅,起著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年來,由于受品種、農田基礎設施、栽培管理技術、機械化程度、自然條件等等因素制約,加上受到農民在種植習慣的影響,蒙陰縣玉米生產中,畝產量一直徘徊不前,而且不穩定,玉米生產的效益不高。因此,在我縣玉米生產中,如何把畝產量和產品品質提上去,如何把玉米的綜合利用率提上去,如何讓我縣玉米生產加工上一個新的臺階,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廣大農業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大科研課題。
1 蒙陰玉米種植現狀
1.1 生產種植基本情況。在我縣農業生產中,玉米的種植面積和其他作物種植面積相比較一直位居前列。因為種植的農事操作較為簡單,玉米產量相對較高,同時我縣畜牧業發展較快,對飼料的需求量較大,所以農民愿意種植。統計數據顯示,我縣2016年的玉米種植面積為16萬畝,生產總量達10萬噸。
但是,近幾年我縣玉米種植面積有所下降,原因就是近年的玉米銷售價格一直不高,影響了農民種植效益,致使部分農民放棄種植玉米。另外,這幾年我縣連續干旱,降雨量不足,對玉米生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致使面積有所減少,總產量下降。
1.2 玉米良種逐漸普及。近年來,在國家良種補貼項目的支持下,全縣玉米良種普及率越來越高,良種普及率達到了80%以上,良種布局、種植結構越來越科學、合理。
1.3 種植新技術逐漸普及。近年來,我縣先后實施了玉米高產創建、新型農民培訓等農業項目,通過田間示范、農民培訓,主要對玉米“一增四改”技術、“一防雙減”技術、玉米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玉米適期晚收技術進行了推廣應用。高產示范玉米單產超過1500斤/畝。大大提高了農民使用新技術的熱情,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的水平。
2 目前玉米種植中所遇到的問題
2.1 良種少、市場亂,有待整頓。由于今年放開了種子市場,賣種子的越來越多,所賣品種也是雜亂無章,據統計,僅我縣經銷商銷售品種數達到40個以上,種子經營者只向農民銷售利潤空間大的玉米種,農民在選擇購買時盲目性較強,不合理不科學。缺少優質專用型品種,對我縣玉米種植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2.2 耕地地力下降,土壤營養失衡,農業設施不齊全。多年來,由于農民盲目施肥,只重視化肥的使用,忽視了農家肥的使用,只重視氮肥的使用,忽視了磷鉀肥的使用,沒有科學合理的施肥,致使土壤養分失衡、耕地地力下降。同時,農田基礎設施還沒有完全配套,有不少因老化而不能發揮作用,不能有效抵御自然災害。尤其是山旱地 ,只能依靠降水灌溉,靠天吃飯。
2.3 分戶經營,粗放管理。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給農民后,每家每戶獨自分散耕種,地塊不集中、面積小、地塊多。農村有頭腦的農民大都進城務工,農村基本是“三八六零”農業,也就是在家耕種的大多是婦女和老人,文化素質不高,培訓困難,有嚴重的盲從心理。有勞動能力的農民外出較多,農忙時缺少有勞動能力的人。有的土地是從種到收不進行管理,有的是不種擱置,或者是直接改種樹木,致使耕地閑置浪費。
2.4 機械化水平較低,玉米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縣玉米使用機械化種植的程度還有待提高,2015年,全縣機械播種及機械收獲玉米面積4萬畝,剩余種植面積基本還是靠人工完成。機械化操作暫未成規模,缺少玉米產業的龍頭企業,而且精深加工的技術落后、能力不高,產品的附加值不高。機械化水平較低,玉米產業化水平不高,從而影響了玉米產業發展。
3 蒙陰縣玉米產業發展的對策
3.1 強化品種管理,合理種植專用品種
加大對假冒偽劣種子的檢查查處力度,做好種子市場的監督管理,維護良好的種業市場秩序,讓農民化血汗錢,買放心種。根據縣情實際,引導農民種植產量高、品質優、抗性強的新品種,合理種植專用品種,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3.2 加強投入力度,情面增加玉米產出。
3.2.1 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新建和維修的投入力度,改良中低產田,提高土地的產出水平和抵御旱澇災害的能力;增施有機肥,合理使用化肥,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和秸稈還田,使基礎地力提升、養分平衡。
3.2.2 加大惠農政策的普及力度。現在實施的一系列惠農政策,如良種補貼、農資直補、農業保險等,要極大扶持和普及的力度,讓農民切實享受到這些惠農政策帶來的好處。
3.3 強化農民培訓,提高玉米生產科技水平。
切實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強化農業技術服務,做好農民培訓工作,培育一批懂技術、會經營、有潛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在玉米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實行上門服務、進田、到村、入戶培訓和服務,指導農民及時破解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提高他們的科綜合素質,達到玉米生產科技化的目的,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盡快讓農民應用,讓農民嘗到學科技用科技的甜頭,促使我縣玉米生產持續健康發。
3.4 合理進行土地流轉,提高玉米產業化水平
指導農民合理適度的土地流轉,通過分散地塊的歸集,逐步適度的讓農民進行規模化種植,便于集中管理,利于機械化作業。形成新的玉米種植生產經營主體,便于玉米產業龍頭企業,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及家庭農場來進行規模經營。構建“農戶+基地(或合作社)+加工企業”的玉米產業體系和運營機制,促進我縣玉米產業規?;l展、集約化發展和標準化發展。增加玉米經營過程中對市場風險抵御和防范能力,努力增加玉米產業效益。建立我縣玉米收購、貯存、深精加工、銷售園區,努力增加玉米的綜合的整體效益,提高我縣玉米的產業化水平,促進我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