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煒
內容摘要: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其形成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不斷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規律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不斷肅清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作為馬克思初步形成唯物史觀的關節點,即《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其中異化勞動理論作為中心,蘊含了豐富的唯物史觀思想。深刻剖析它們,會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并對理清理論發展脈絡和內在邏輯,產生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異化勞動 市民社會 物質生產 實踐 共產主義
一.市民社會——建構唯物史觀的切入點
在《手稿》中,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理論的分析正是基于市民社會,他通過大量經濟性材料揭示出,在市民社會的私有財產制度下,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同人的類本質相異化,進而推出人和人的關系相異化的結論。在這里,馬克思把異化勞動不僅僅是看做一種人的自我異化,更看做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異化和對立,而且強調這種異化不是精神的、心靈的,而是實踐的、現實的,從而深刻揭露了現實的市民社會中勞動者與剝削者的階級對抗關系,指出“整個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產的關系中,而一切奴役關系只不過是這種關系的變形和后果罷了。”更重要的,馬克思在借用異化勞動剖析市民社會的現實經濟關系、階級關系基礎上,得出了與國民經濟學把異化勞動看成私有財產運動的結果這一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即“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這里,馬克思通過對市民社會異化勞動的剖析直接揭示出私有制社會形成和發展的內在原因,這就為進一步闡明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提供了重要路徑。
馬克思本人明確告訴我們,他孕育和創立唯物史觀首先是從批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黑格爾關于政治國家最終決定市民社會的理論開始的。恩格斯在后來曾指出:“馬克思從黑格爾法哲學出發,得出這樣一種見解:要獲得理解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鑰匙不應到被黑格爾描繪成‘大廈之頂的國家中去找,而應到黑格爾所那樣蔑視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馬克思認為,不是黑格爾所說的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相反,乃是作為經濟基礎的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等上層建筑,這正鮮明地體現了市民社會作為生產關系是構成政治國家和其他觀念的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沿著這個思路,他還對唯物史觀作了進一步闡述,由此可見馬克思正是通過對對黑格爾顛倒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的法哲學的批判性思考,走上了通上唯物史觀的道路。而市民社會乃是馬克思建構起唯物史觀的切入點。
二.在社會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物質生產
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理論的研究,指出物質生產在社會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他指出:“這種物質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財產,是異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質的、感性的表現。私有財產的運動——生產和消費——是迄今為止全部生產的運動的感性展現,就是說,是人的實現或人的現實。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把物質生產理解為起支配作用的要素,并賦予馬克思市民社會具體確定的內容,為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原理奠定了基礎。同時,馬克思還指出:“我的普遍意識不過是以現實共同體、社會存在物為生動形式的那個東西的理論形式,而在今天,普遍意識是現實生活的抽象,并且作為這樣的抽象是與現實生活相敵對的。因此,我的普遍意識的活動本身也是我作為社會存在物的理論存在。”還說:“作為類意識,人確證自己的現實的社會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維中復現自己的現實存在。”這就是說人們的類意識即把人作為類的觀念,無非是實際生活中的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反映。這里的表述雖然沒有那么的全面和精辟,但卻表達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生產勞動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 是人類自身與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費爾巴哈僅僅把人看作是感性對象的那種消極的被動的直觀唯物主義的缺陷。馬克思還用異化勞動理論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 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
三.關于實踐的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關于唯物史觀的邏輯起點分析,無不認為其現實起點和理論起點都是物質,但回到馬克思的文本中,此處唯物史觀邏輯起點,不管是現實起點還是理論起點,都是實踐,人類社會是屬人世界,沒有脫離人而存在的純粹社會,馬克思在《手稿》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正是這個屬人世界,那么只要是跟人有聯系,就必定會有人的實踐。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手稿》中第一次把勞動實踐看做人與動物相區分的根本標志。馬克思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這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就是勞動,‘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的本身對人說來不過是滿足他的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由此出發,《手稿》提出了勞動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原動力的觀點,“整個所謂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把生產勞動的實踐看作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指出了實踐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手稿》中就明確指出要從現實的人、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出發來看歷史,如“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
同時實踐也是解決馬克思所提出的異化勞動理論的重要手段,《手稿》中曾指出“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這種對立的解決絕對不只是認識的任務,而是現實生活的任務,而哲學未能解決的這個任務,正是因為哲學把這僅僅看作理論的任務。”從此處可以看到后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出現的重要觀點,即“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且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由此可以看出實踐作為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已顯現出雛形。
四.共產主義的基本思想
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研究,批判了各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暫時性,闡述了共產主義的基本思想,論述了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在《手稿》中共產主義思想并不是馬克思的直接考察對象,而是馬克思通過對考察對象的邏輯分析后得到的結果。他當時直接考察對象正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現實。馬克思從當時的社會經濟現實出發,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在解決異化問題的過程中,馬克思闡述了一些共產主義思想。
馬克思在《手稿》中闡述的共產主義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個核心、三個統一”,即馬克思在《手稿》中闡述的共產主義思想的核心是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是人的復歸,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人的復歸表現為人與自身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社會的統一。這一共產主義思想集中體現在《手稿》中這樣一段經典表述上:“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馬克思從當時的經濟事實出發分析得出,由于異化勞動,人不能占有人的本質,不能自由地有意識地活動。這直接導致人的存在與人的本質即人與自身的異化、人與自然的異化、人與人(社會)的異化。與之相對,理想的共產主義就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就是“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實現共產主義,就是實現“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也就是實現人與自身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社會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第1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第5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第40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第9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第1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第8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第9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第10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單位:中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