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堂
[摘 要] 隨著瀘西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作物品種越來越豐富,復種指數越來越高,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種類也增多,農藥使用量增大,對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本文分析如何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技術,使作物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農藥利用率顯著提高,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明顯改變。
[關鍵詞] 瀘西縣農藥減量控害 做法 成效
[中圖分類號] S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2-0052-02
近年來,瀘西縣農業生產發展迅速,蔬菜面積已達十三萬畝,水果面積已達十九萬畝,其它產業也在不斷發展。農產品品種越來越豐富,極大的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但是隨著瀘西縣農業高速發展,病蟲害種類也不斷增加,發病率越來越高,防治難度越來越大。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農民濫用,亂用農藥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中毒事件時有發生。據統計短短幾年時間瀘西縣一年的農藥使用量已從過去的一千萬增長到現在的五千多萬。如何正確選擇和使用各種農藥,已成為瀘西縣發展無公害農業產業的關鍵問題,瀘西縣針對本縣農藥使用現狀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了控制農藥使用量一系列措施,收到良好成效。
1 農藥使用現狀
我們技術人員對近幾年我縣農藥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發現。
1.1 殺蟲劑使用總量有所減少,尤其是有機磷農藥使用量減少明顯。據我們分析,近年來,國家對有機磷農藥管控力度加大,減少了有機磷農藥的登記和使用。另外有些有機磷農藥使用時間長,有些害蟲產生了抗藥性。如玉米地使用苗后除草劑前后7d內不能使用有機磷農藥及蚜蟲對氧樂果,乙酰甲胺磷等有機磷農藥產生了抗藥性。
1.2 殺菌劑使用總量有所增長。目前我縣土地流轉面積大,打破了水稻、小麥、玉米的常規種植模式,流轉土地大多轉向為瓜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增加了殺菌劑的使用量;另一方面,近年我縣農作物病害發生嚴重,農民的防治觀念也發生了改變,增加了殺菌劑的使用量。
1.3 玉米、烤煙除草復合制劑使用量增加。由于苯磺隆、2.4-D丁酯乳油等藥劑防治雜草范圍笮,為擴大雜草防治范圍,農民越來越樂意接受一些復合制劑。
2 存在問題
2.1 藥劑選用、使用不當,亂施、濫用現象嚴重。
據我們技術人員調查了解,我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文化水平都較低,病蟲害防治知識不足,再加上農藥復配劑較多,大部分農民不會合理科學使用農藥造成農藥浪費、環境污染和農藥殘留超標。據調查70%的農民在施藥時都會加大濃度,30%農民不會輪換使用和正確混配農藥。
2.2 施藥方法不科學,操作不規范,施藥水平不高,嚴重亂費農藥。
由于文化水平限制,農民施藥方法不科學,只圖簡便,對氣溫、風向、日光對農藥安全使用的影響不清楚,特別是除草劑使用不當,經常造成藥害。
2.3 農藥安全意識薄弱。
使用農藥時只注重效果,不考慮農藥毒性。使用農藥隨意性大,見蟲即施,見病就用,次數泛濫,加快了靶標群體的抗藥性這樣做固然殺死了大量病蟲,但對非靶標群體甚至天敵也造成了一定程度傷害,破壞了我縣的生物多樣性。此外,任意拋撒廢棄農藥及其包裝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
2.4 施用器械落后。
目前廣泛使用手動噴霧器,品種少,性能落后,噴霧部件品種單一,噴霧技術粗放,這種施藥方法幾乎有30%以上的農藥散落到環境中。農藥使用器械落后,且使用者安全用藥意識差,不注重器械更新、維護,“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容易造成使用者中毒、農藥流失以及環境污染。
3 農藥減量控害的做法
3.1 加大農藥執法管理力度
針對目前瀘西縣農藥市場部分產品質量不高和標簽問題較多的情況, 我們農藥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大執法檢查力度。狠抓農藥市場的管理,杜絕違禁的高毒農藥在市場出現。凈化農資市場,從源頭上控制假冒偽劣農藥的出現。
3.2 加強培訓,使農民安全合理地使用化學農藥
開展安全用藥知識的宣傳培訓和推廣。充分利用培訓班、技術咨詢、田間指導等多種形式,有計劃、有重點地向農民和農藥經營戶進行安全用藥知識培訓,不斷提高安全用藥知識。
3.3 大力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
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在農業生產上曾今風光一時,并為農業生產的抗災奪豐收立下功勞,農民也曾習慣使用它們。新形勢下,作為植保部門,我們必須加大新農藥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力度,減少高毒、高殘留、高污染的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力爭全縣80%以上農戶均能自覺遵守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3.4 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是持續控制病蟲災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手段,通過推廣綠色防控技術,使化學農藥減少30%以上,糧食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0%以下,經濟作物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下,農藥殘留控制在允許水平之內。同時有利于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作物病蟲害可持續治理,從而提高農產品品質,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3.5 積極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
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系統調查和大面積普查工作,結合往年的情況,及時準確地做好本縣的病蟲害預測預報和發布情況。并提供防治適期、防治方法、防治藥劑。每年發布病蟲情報50-60期,印發病蟲害防治手冊5000多份,為農民有效防治病蟲草鼠害提供有力依據。
4 成效
4.1 農民施藥水平顯著提高
通過加強農藥市場管理和農藥使用技術培訓等措施,改變了過去農民“見蟲噴藥”、“惜水不惜藥”的錯誤用藥習慣,大部分農民能夠做到對癥下藥、適時用藥、適量用藥和合理輪換使用農藥。人們由過去被動防治變為主動防治,在病蟲害最佳防治時期,用最少的農藥劑量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杜絕了高、劇毒農藥的使用,農民安全用藥意識進一步增強,病蟲害防治效果達到了80%以上,病蟲草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4.2 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通過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措施,提高病蟲害防效10%-15%,減少用藥%%8-10%.據調查水稻統防統治區比非水稻統防統治區每畝增產50公斤左右;玉米每畝增產54公斤左右.2.通過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融合,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了經濟效益.據調查,在番茄生長期間,綠色防控雙方示范區比常規少打藥2-3次,再減少農藥用量的同時,并提高了番茄的產量和品質,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