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安
摘要:曾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和首要課程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在新時期出現了尷尬的局面。教材單一,枯燥乏味;領導和教師雖有重視,但貫徹落實不力,應付居多;學生馬虎隨意,難以產生實際體會與成效。本文在分析困境的基礎上,嘗試提出一些見解,為我國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獻計獻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高校教學;困境;出路
德才兼備的人才對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我國教育部2016工作要點《關于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中明確規定,堅持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人,大學生處在塑造品行的重要階段,馬克思主義融合中國現實和傳統文化在塑造和鞏固大學生社會精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作用極其重要。但是,目前我國正面臨著歷史的轉型時期,曾作為首要學習課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政治與道德等系列課程雖然還在高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很多方面卻出現了困境。
首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存在誤解。筆者對所在地區的院校做了一次隨機性抽樣調查。342份有效試卷中,有271人認為專業課比馬克思主義教育課程更重要。而這些人中又有232人認為這樣的課程是“洗腦”課,是學校開設,自己為了應付考試才學的。認為能從中受益的學生只占三成左右。可見大部分學生不重視馬克思主義教育,沒有認識到學習的目的和意義。這樣自然難以產生實際效果,更難以產生情感的認同了。
其次,學院領導和任課教師也重視不夠。雖然口頭和宣傳上都說馬克思主義教育意義深遠,作用重大,但實際落實和行動相差甚遠。教育投入不大,多媒體室建設和安排使用不到位。教材和輔助教材、通俗閱讀材料嚴重缺乏。就是具備了材料和條件,在使用和教學實踐中未必“材”盡其用。很多該專業課程的老師僅與應付,或為了教育改革與檢查才采用多媒體設備教學。平時的大部分時間難以采用各種資料和教輔材料,多數僅僅只是理論講授和口頭教學。要么義正辭嚴地照本宣科,要么按照教材對知識原理做孤立的重復,學生根本感受不到理論的豐富多彩和現實的針對性,難以產生興趣去思考學習。
再次,教學要求低,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很多院校都將馬克思主義教育作為公共課合班上課,學生人數多,座位混亂。這和專業課的人數、位置固定大不一樣。很多任課老師不熟悉上課的學生,距離感遠,課堂管理差。學生課堂上玩手機,交頭接耳;趴桌子,打瞌睡的人也不在少數。教學中師生互動少,作業不到位。考試與檢測也大多是開卷考試,相互抄襲和形式計分現象并不少見。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作為世界觀,方法論體系,非常強調實踐意義和指導作用。它與我們的思想情感、素質培養、道德啟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諸方面都息息相關。“平凡偉大馬列真”這句話是老一輩先進分子的普遍評價。它能夠融入人的生命和血液中,形成人的信仰,與人須臾不可離分。許多先進分子和杰出人物就是在青少年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以后終身都以之為指導的。馬克思主義也因此成為了他們的靈魂。甚至很多人當年為了追求馬克思主義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如此對照,可以看出,當前我國高校的確在馬克思主義教育方面有許多需要改革的地方。
時代和形勢變化讓社會的重心發生了轉變。重視經濟生產和專業建設,追求物質享受成了社會的主題,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教育也應該有相應的改變,根據變化采取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嘗試新的教育模式。
1.在保持馬克思主義精神本質不變的前提下,要更多地體現當前時代的新內容,新需求,更多更好地體現馬克思主義新時代的服務功能和指導意義,提高大家的綜合素質。如,以故事和哲理的方式編寫教材和教輔,介紹馬列發展史,哲學原理與法則。要改變馬克思主義高高在上,遠離實際生活的感覺,將其融入時代,融入社會,融入學生現實中。積極努力拓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應用領域,不僅僅還局限在階級斗爭與革命領域,注入一些著眼于培養人們新時代正常的群體意識與社會意識的新內容。以案例剖析、哲理推導、故事小結、課堂啟發與討論的方式引出辯證法等內容,能給學生以正確的世界觀和實用的方法論。在此基礎上給他們以貼近生活的社會理想和價值的合理建議,以及時代關注等。
2.高校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教育機構要激濁揚清,領導自身不要將社會市井之氣和庸俗品行帶到學院和教學工作中。體現時代性,并不是就要庸俗或勢利。馬克思主義教育恰恰就是要在復雜的形勢和環境下找到大背景中的正能量和積極正面的力量。我們不僅要積極宣傳,更要實際重視馬克思主義教育在高校中的堡壘作用和思想引領作用。從教育設施和實踐中予以建設和落實。系統地保證馬克思主義教育硬件設施的完備和使用,實際教學的體系安排,教學目標的實現。監督思想政治課的具體安排、專業教師授課的質量,學生的實際到位。而不僅僅是馬虎對待,應付了事。
3.專業教師在授課中,首先自己要端正態度。一些專業教師在外兼職,身份模糊,教學時言行失范,學生何以受教?其次,專業教師要不斷努力豐富自己的馬列主義知識和深化理論水平。教學中要言傳身教,現身說“法”,尤其是注重教學與現實的結合,時代背景與學生實際的結合,讓學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教育對他們的真正價值與實際意義,馬克思主義原理與科學哲理給他們所帶來的諸多的啟迪與升華。當然,任課教師更要有“人”的積極發展的熱情和精神,教會他們的科學道理和規律,為他們今后發展樹立正確態度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師教學語言也盡量要有一定的幽默風趣,將本來冷漠和有成見的學生引入課題中,做好入門關,從而使他們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變得自覺自愿地學習與追求馬列主義。
4.引入現實教學法,借鑒外國經驗,寓馬克思主義教育于生活實踐中。一般,很多高校都將馬列主義教育劃歸思想政治部,視之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美國、日本將此類教育稱為“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素質教育”。他們非常注意將工作與生活實踐、物質環境結合起來,如參觀博物館、名勝古跡、文化展覽等,鼓勵學生參加多種競技活動,將政治、歷史、道德、法律與個人心理、價值觀等結合起來,不知不覺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英國、法國、新加坡也重視個人、組織、社會和國家的結合,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義務感。他們將此類教育貫穿在整個學習生涯中,有目的,重實踐,有創新,不做作,自然而有新意。我們也可以充分發揮紀念館、展覽館、影視書籍、文體藝術和各種社會資源的作用,不斷充實馬克思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求突破舊法,取得新的教育成效。
5.綜合其他科目,結合其他課程,如時事政治、科學藝術、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等知識,結合不同高校的特點,將馬列主義設計的各個方面都能積極融入到實際教育教學的內容中去,開拓學生視野,啟發他們思考,感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適性、科學性和實際性。還可以嘗試“請進來”的辦法,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找到現實著力點。請一些有影響的社會專家來學校授課,一些時代榜樣和先進典型給他們做報告和講座,讓學生看到他們是怎樣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思維與信仰的,馬克思主義怎樣給他們的人生帶來改變和提升的。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重視起來,并真正嘗試著做些改進工作,情況就一定會有好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