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舉
摘 要: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數學課堂上教師努力創設問題情境,強化應用意識,聯系生活實踐,借助詩情畫意,加強思維訓練,為數學新課程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探索出新的途徑。
關鍵詞:數學新課程;課堂教學;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探討
數學新課程總體目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由于數學學科自身具有理論的抽象性、邏輯的嚴密性等特點,使許多學生認為數學枯燥、乏味,甚至討厭數學,作為素質教育主陣地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變厭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學生發展,顯得特別重要。因此,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較傳統課堂教學應有根本性的變革,結合使用新課程的實際,本人從以下幾方面做簡要的闡述,希望能拋磚引玉。
1 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好奇心
我國當前的中小學數學教育改革步履艱難,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畏難情緒伴隨著考試的密鑼緊鼓聲不斷加重。著名數學家李文林教授針對當前中小學數學教學和各類數學考試,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數學題實在太難為學生了,將數學課本中包括的概念、公式、定理,盡可能多地揉合在一道題中,搞得試題無比復雜,結果是學生們在繁瑣的演算中漸漸失去了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家和教育家們一致認為:其實數學并不枯燥,是我們把它教枯燥了,數學應該是好玩的,應該是好奇的,我們教師理所當然應將數學的樂趣還給同學們。要想讓學生喜歡數學就應該設計符合學生需要的富有情趣的數學問題情境,把數學編得容易些,不要過高地去追求脫離實際的“盡善盡美”,想辦法讓學生能接受,也樂與接受。
例如在《等比數列求和公式》的引入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今天我打算和我們班訂立一個合同,一個月內我每天需付給你們1萬元,而你們第一天只需付給我一分錢,第二天2分錢,第三天4分錢……,以后每天你們付給我的錢數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滿,請大家討論一下,最后統一下意見,這合同你們要不要簽?由于問題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激起了的學生好奇心,學生頓時活躍起來,這樣巧設懸念,使學生一開始就對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
實踐證明數學的好玩和好奇使得一群原來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長期被視為數學“學困生”的孩子們在探究式教與學中生機勃勃,興趣盎然,思維空前活躍,對數學發生了微妙的情感,學生深有感觸:每當解開一道繁瑣的方程或成功證明一個較難的幾何命題時,那種、泉涌般的喜悅無法言表,這些條條線線和數字如此奇妙,得出正確結果已不再是學數學的唯一目的;試圖尋找更有趣的解題方法,盡量簡化解題步驟,遠遠比計算正確更能吸引我們;學生對數學這種微妙情感,正是我們用數學好玩、好奇把他們引進數學大門的豐碩果實。
2 強化應用意識,學以致用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在數學教學中要盡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數學課堂教學應著力于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要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僅僅停留在一種表面的興趣上還是不夠的,重要的應該是學生加深對數學應用價值的認識與體驗,而提高這種認識的最佳途徑是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學生,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并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數學知識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給自然、經濟、環境帶來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結合課本的內容,從學生已有的生活情景中發生數學問題,以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態度。
3 聯系生活實踐,化難為易
數學具有理論的抽象性、邏輯的嚴謹性和應用的廣泛性三大特點,使得許多學生認為數學學科單調、枯燥、乏味,容易產生畏難的心理乃至厭學的情緒。這就勢必造成平時我們老師花了很多精力去教,學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氣去學,但效果仍不理想的境況,那么該怎樣改變這一境況呢?我認為對癥下藥,標本兼治,一條最根本途徑就是不要讓學生感到數學太抽象、太難,借助生活實踐,盡量把抽象的變成學生看得見的“數學事實”,采用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在數學教學中也要注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例如“今天以后的第22003天是星期幾”的問題,必能激起學生對二項式定理應用的濃厚興趣。
4 借助詩情畫意,展數學之美
“只要教數學的人被數學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學數學的人才能被數學的魅力深深地打動”,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是科學的皇后,現代生活中的一切都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表面上枯燥無味的數學其實蘊藏著勃勃生機,絢麗多彩,數學站在科學之巔,拓展人的智力,幫助人們探求真理。現代數學研究成果不斷傳遞給物理,傳遞給化學,傳遞給計算機科學,改變著我們普通大眾的生活。同時,數學又是這樣的美麗,在數學家的眼里,它是詩,是歌,是畫,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數學里充滿了公式美、邏輯美、秩序美、圖形美以及語言美。數學如同一個五彩繽紛的樂園,處處充滿著美。數學教師要善于通過展示數學美,讓學生在對數學美的欣賞中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一般可以在提出數學問題時,揭露它的新穎、奇異,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使人們感受到數學的思維美和方法美,促使他們自覺地去掌握它;在把知識加以整理的過程中,讓他們體驗到數學和諧統一、簡單的美,這樣不僅可以減輕記憶的負擔,而且品嘗到數學知識結構的美妙。例如,我在一次聽課中發現一位老師講等比數列求和時,用這樣一首詩導入,“遙望巍巍塔七層,紅光尖尖倍加增,共燈三百八十一,請問尖頭幾盞燈?”學生頓時大悟,原來數學中也有詩。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無窮魅力。
5 加強思維訓練,大膽猜想
數學是一門思維科學,它在訓練學生思維方面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創造性思維是數學中最可貴的、層次最高的思維品質,它是創造力的核心。近年來很多省市的數學高考試題中都出現了一些具有綜合性、探索性、應用性和創造性的開放題,這些開放題成為數學高考試卷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它在考查學生思維水平顯示了強大的功能,在數學教學中,以開放題為載體,讓學生進行開放性思維訓練是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的著眼點之一,教師要營造寬松的、良好的猜想氛圍,教師不必去限制學生的思維,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不迷信已有結論,不滿足現成解答,大膽猜想,不斷開拓,教師應隨時點燃學生猜想的導火線,甚至教師本身也可直接成為學生猜想的導火線,猜想合理的進行鼓勵,猜想偏向的進行引導,不猜想的進行鞭策,讓猜想“訪問”每一位學生,使學生的被動的猜想行為轉變成自覺的猜想行為。讓學生在對開放題的探索中,思維得到錘煉,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
數學是新時期每位合格社會公民整體素養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的數學課堂教學應充分展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強化數學的應用意識,借助生活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自主的學習,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探索問題中思維得到錘煉,促進了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借助詩情畫意,展現數學之美,促成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總之,新課程的數學課堂教學最終是為了提高每位學生的素養,促成每位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炯濤.數學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
[2]顧泠元.教學實驗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