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加美++徐兵++盛麗梅
摘要: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互聯網+”等發展戰略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新要求。根據吳江經濟新常態的特征,通過調研分析發現,區域行業企業需要綜合素養高,具有復合型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職生。據此,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確立了“素養+技術+特長”三維人才培養目標,并通過多渠道培養綜合素養、深化專業課程改革、開展特長培育活動等系列實踐,形成區屬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特色。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人才培養目標;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2C-0003-0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科學闡釋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他強調,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高等職業院校該如何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筆者與課題組成員一起研究了蘇州市吳江經濟新常態的特征,調研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吳江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進行了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構。
一、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調研與分析
緊貼吳江區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吳江的要求,為更好地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2015年11月至12月,我們以吳江地區的中小企業為對象,開展了調研,有142位代表完成問卷。通過對問卷的分析,我們對高職院校學生人才培養目標得出以下結論。
(一)高職學生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問卷中,84.5%(120人)認為高職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這是職業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71.8%(102人)認為高職學生應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才能適應信息時代一個社會人的發展要求,這也是“互聯網+”戰略對人才的迫切需要;67%(95人)認為高職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這是一個高職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由此可見,在“互聯網+”時代,企業要求員工在具有專業技術的同時,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包括職業素養、信息素養、人文素養等,其中,職業素養是關鍵素養。
(二)高職學生應具有“復合型”的技術技能。問卷中,70.4%(100人)認為現代企業需要人才具有“復合型”的技能,既需要適應崗位的專業技術,也需要“互聯網+”戰略背景下的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網絡技術,更需要適應崗位工作任務不斷綜合化對職業人多種技術的要求,同時需要滿足職業人個性發展的需求。這表明,經濟新常態下,現代企業需要的是“網絡+專業+拓展”的多面手,是一種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高職學生應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問卷中,78.2%(111人)認為高職院校學生需要具有創新能力,才能適應創新驅動經濟的發展;71.8%(102人)認為高職學生應具備某項專長,才能發揮人的潛力,促進人的個性成長;48.6%(69人)認為高職學生應具備創業能力,才能適應“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新形勢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培養“有專長、會創新、懂創業”的人,才能適應經濟新常態下創新發展的要求。
二、經濟新常態下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構建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構建基礎
1.多元智能理論。1983年,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的智力是由相互獨立、相互平等的8種或更多種智力,即語言智力、數理智力、音樂智力、身體智力、人際交往智力、空間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以及自然觀察者智力等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1]多元智能強調多元性、差異性、創造性和開發性,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每個學生個體往往在某一、兩個方面的智能特別突出。因此,學校在培養人才時,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重視學生突出智能的發展。
2.國家政策依據。《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要求高職院校加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和技術技能的培養。《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強調要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思維養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為學生創業教育搭建平臺。依據以上文件精神,學院在開展調查研究基礎上,全面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復合發展、個性發展,提升學生職業競爭力。
3.區域經濟發展。吳江區積極主動適應新常態,圍繞“先進制造業強區、現代服務業興區”目標,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由規模供給向價值創造轉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新常態呈現出智能化、小型化、在線化的特征。作為區屬高職院校,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順應吳江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積極主動探索人才培養目標的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4.學院發展定位。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服務地方發展,立足信息產業,培養合格人才”為辦學宗旨,立足吳江,面向蘇州,緊緊圍繞地方經濟,堅持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培養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一辦學定位要求學院在人才培養中,要結合自身優勢,緊貼吳江經濟新形勢,科學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二)多元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模型的構建
基于多元智力理論、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要求、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以及學院發展定位,結合調研數據分析,學院確定了“素養+技術+特長”的多元化發展人才培養目標。
1.素養高。根據高等職業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要求,以人文素養為基本培養目標,使學生成為合格的大學生;根據企業對職業人的要求,以職業素養為重點培養目標,使學生成為合格的職業人;根據信息時代的基本素養要求,結合學院為信息學院的辦學定位,以信息素養為拓展培養目標,使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人。
2.技術精。根據“互聯網+”對高職學生的要求,學院每個專業都要將網絡基礎技術作為基本技術進行學習;根據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或技術領域,確定典型工作任務的能力要求,每個專業都要學習必需、夠用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使學生具備某一領域的精湛崗位技術;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及經濟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每個專業都要學習拓展專業模塊的知識與技能。
3.特長優。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優勢,學院鼓勵學生發展創新、藝術、語言表達、組織等方面的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創業實踐,真正做到有專長、懂創新、會創業。
三、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
(一)多渠道培養綜合素養
1.職業素養課與課程教學相結合。學院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職業素養課程,每學期由班主任從規范執行、職業禮儀、5S活動等方面進行教育與考核,將職業素養貫穿于日常學生管理中。通過制定詳細的職業素養考核細則,以課程考核為抓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
2.改革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學院根據信息時代的要求與學生信息基礎知識的現狀,改革傳統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式,實現“選修+必修”相結合的模式。在公共基礎課中開設網絡基礎知識必修課程,重點學習互聯網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掌握工作時所必備的網絡技術。同時,普及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知識的教育,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職業發展需要。
3.加強人文類課程的教學。學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人文素養的培養,開設文化基礎課程、思想教育課程、哲學教育課程、藝術教育課程、心理健康等課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另外,學院積極開展系列講座,增加了“學說蘇州話”“詩詞欣賞”“古箏”等傳承傳統文化的課程。
(二)深化專業課程改革
1.實施專業群建設。學院實施專業群建設,將課程分為平臺課、分立課、互選課三類。平臺課注重群內各專業基礎課程的資源共享,夯實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分立課注重培養專業技術,讓學生熟練掌握一個專業方向的技術技能;互選課拓展專業寬度和學生知識面,培養復合型人才。
2.推行項目教學改革。大力實施項目教學改革,通過項目導向,引領課程的學習;在課程中,引進企業的真實案例和工作項目,以案例、任務教學內容,以任務的工作過程為行動導向,項目與課程的學習相互促進,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三)開展特長培育活動
1.開設系列公選課,培養學生專項特長。學院加強公選課的建設,以加強學生個性特長的培養;學院還鼓勵學生參加超星課程、愛課程、慕課的網絡學習,構建結構合理的公選課課程體系,滿足不同興趣學生的特長學習需求。
2.推進創新創業教學,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特長。學院改革傳統的單一創業教育課程教學,以項目為載體,以競賽為抓手,全面營造創新創業教育氛圍。學院開展學期項目、組織技能比賽、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加大對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支持力度,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場地、資金、實訓方面的扶持。
3.開展系列社團活動,培養學生各項特長。學院著力探索社團的建設和管理模式,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展示特長,激發學生創新的動力與潛能。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區屬高職院校只有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動態調整人才培養的目標,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形成區屬高職院校獨特的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黃河.融合多元智力理論,創新高職課堂教學[J].職教論壇,2015(27).
(責任編輯:方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