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興

【摘 要】 目的 分析比較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在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421例膽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腹部采用開腹手術,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對兩組患者的評價指標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對比。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出血量、排氣時間、手術時間、感染率、患者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值 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的治愈率比較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兩種手術方式均有較好的治愈效果,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手術出血量、排氣時間、手術時間、感染率上具有顯著優勢,在選擇手術時可以優先考慮。
【關鍵詞】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開腹手術 治療 膽結石
膽結石是指膽道系統包括膽囊及膽管內發生結石的一種膽道的常見疾病。結石在膽囊內形成后通過刺激膽囊黏膜而引發膽囊慢性炎癥,并且當結石嵌卡在膽囊頸部或膽囊管后可以引起嚴重的感染并發癥[1]。膽結石的引發原因較多,并且不同地區的發病率情況不一。目前常規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種方法,各有利弊,對于已經出現嚴重炎癥或慢性炎癥反復發作并已影響患者生活的普遍采用手術治療,治療的方法有傳統開腹手術及微創手術,為此我們通過對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患者采取不同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研究,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治療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421例膽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成兩組,兩組基本資料為:對照組:209例,男性116例,女性93例;年齡在22~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8±3.2歲;病程在3~9個月,平均病程5.2±1.2個月;患者膽囊結石情況為:單發156例,多發53例,膽石最大直徑約為2.8cm,最小為泥砂型。觀察組:213例,男性119例,女性患者94例;年齡在21~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2±2.7歲;病程在3~10個月,平均病程4.8±1.5個月;患者膽囊結石情況為:單發148例,多發65例,膽石最大直徑約為2.7cm,最小為泥砂型。患者已排除手術禁忌特征且自愿參加研究并書面認可。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性資料比較差異值P >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手術方式治療:首先行全身硬膜外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對膽囊部位進行精準定位;然后在取右上腹經腹直肌縱型切口,長約5cm,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顯露腹直肌前鞘膜,止血、護皮后延切口方向切開腹直肌前鞘膜,鉗夾、切斷并結扎腱劃,鈍性分離腹直肌纖維,顯露腹膜。顯露出膽囊三角后,剪開少許膽囊管處漿膜,自兩側向下分離、剪開膽囊漿膜至膽囊三角標記處會合,再從膽囊底部起,鈍、銳結合將膽囊從膽囊床處分離,在疑有血管處斷扎,直至分離出膽囊管,于膽囊管與膽總管交叉處雙重鉗夾膽囊管,于兩血管鉗間切斷膽囊管,切下膽囊;最后縫合膽囊后,沖洗腹部,依次復位并縫合皮膚表皮切口,并行無菌包扎。
1.2.2 對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方式進行手術:首先行全身硬膜外麻醉并取仰臥位,待麻醉生效后對膽囊部位進行精準定位;然后在腹壁進行3孔穿刺,放入套管(控制患者腹內氣壓在10~14mmHg)并置入腹腔鏡及操作器械,探查膽囊管、膽總管及膽總管三管關系后;分離膽囊三角區,分離出膽囊動脈及膽囊管,充分顯露膽囊動脈,并用可吸收夾一枚 鉗 夾后電凝離斷,膽囊管近端使用一枚可吸收夾夾閉,其遠端用可吸收夾夾閉,于兩個可吸收夾之間剪斷膽囊管,提起膽囊壺腹部,逐次電凝剝離膽囊漿膜,完整剝除膽囊。檢查手術創面無出血,采用可吸收線將膽管前臂縫合,清洗腹腔,置入引流管后逐步復位;對穿刺口進行無菌消毒包扎。
1.3 評價指標 將患者的手術指標(排氣時間、出血量、手術時間)及治療效果(治愈情況、感染、患者滿意度)為評價指標值。
1.4 統計學方法 將收集的兩組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以P<0.05 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見表一,觀察組的排氣時間、出血量、手術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值 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見表二,得到觀察組的感染率、患者滿意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值 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對比無差異。
3 討論
膽結石是一種常見的膽道病癥,發病的主要原因跟遺傳、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均有關系[2]。對膽結石已經出現嚴重炎癥的普遍認可手術方式,現有研究表明開腹手術雖然能夠完全將膽囊及存在其余部位的結石清除,但有一定的手術適用范圍,并且手術恢復時間長、出血較多、易感染等缺點,而微創手術卻有創傷小、痛苦少、恢復快等優點,但該方式對操作醫生的要求較為嚴格,需要醫生具體豐富的腹腔鏡的操作使用經驗及臨床處理能力,因此在選用時也因人而異,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加以甄別手術[3]。
我們通過采用腹腔鏡手術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利用腹腔鏡的操作優勢來獲得更理想的手術方式,通過研究我們可以得到,采用該手術方法在手術的出血量、手術時間上有顯著優勢,這得益于采用腹腔鏡能清晰觀察患者病癥部位的病變情況并可把圖像放大,利于精確解剖,能通過精細操作來切除膽囊,有利于患者的迅速恢復。并且手術過程錄像可以保存,利于科研教學,還可以傳輸利于運程手術。但該方式對操作醫生的要求較為嚴格,需要醫生具有豐富的腹腔鏡的操作使用經驗及臨床處理能力,因此在采用該手術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兩種手術的治愈效果一致,說明兩種手術都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在治療膽結石具有切口小、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小等特點,手術后患者痛苦少、恢復時間短、感染率低等優點,符合當今社會部分生活工作節奏較高患者的需求,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在條件許可情況下可作為優選手術方法。
參考文獻
[1] 尹曉慶.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膽結石臨床效果觀察[J]. 內蒙古醫學雜志, 2016(2):221-222。
[2] 宋小穎, 王仁啟.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在膽結石治療中的臨床療效[J]. 中國實用醫藥, 2016(1):44-45。
[3] 張軍, 安飛.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觀察[J]. 醫藥, 2016(24):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