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遠
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和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中都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寫作文難、教作文更難是小學師生的共識;作文中無話可說,無東西可寫,或者是套話連篇、說假話現象、模式化現象嚴重、評改時間長等問題,是當今小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致使學生的寫作存在“高耗低效”的問題。要改變這一局面,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效率,教師要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增強他們的寫作信心,培養學生從厭寫到樂于動筆,用我口表我心,我手寫我意,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我手寫我心;我口表我意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長期以來,大部分小學生都害怕寫作,面對作文倍感力不從心、無從下手。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隨時記錄自己的感受、所見、所想,可以是幾句話,也可以是微作文,引領學生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培養學生樂寫,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作文教學的效率。
一、引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用我手寫我心,開拓寫作思路
葉圣陶說:“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它為小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觀察,在觀察時進行思考和感悟,能從人物外貌以及一言一行分析出人物獨特的個性。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例如,在平時指導學生寫人物的作文時,我不著急讓學生當場交稿,多給學生時間去觀察所要描寫的對象的外貌、言行,通過觀察所要描寫對象的一言一行,從側面了解人物性格,那么寫出來的作文就顯得飽滿、有血有肉。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學生每天的生活豐富多彩,可寫的素材多如牛毛,如果讓他們寫日記,量太多,是件痛苦的事。現在網上流行寫微博,電視上也有微劇,何不讓學生也寫微文?它不用長篇大論,寥寥數語,便可記錄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人人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受此啟發,何不讓學生如法炮制寫寫“微日記”?此舉一出,學生倍感新鮮,連平時最怕寫作文的學生都有了些許熱情。有了興趣,接下來的就要引導他們留心觀察生活,訓練“發現力”。教師可讓學生每天寫他們自己的故事,每周交給老師閱讀一次。這樣一來,學生沒想到那些發生在一瞬間內微不足道的事,居然可以寫進作文里,慢慢地,原來不愿寫的學生也樂寫了,心思變得細膩起來,寫出了不少精彩的微日記。如微作文《媽媽做的紅燒肉》,學生先回憶了一下媽媽做紅燒肉的步驟,成品菜的色澤和味道,然后跳出旁觀者的角色,站在媽媽的角度去想象做紅燒肉的全過程,以及做好后的心情,吃到口里的滋味,邊想象邊寫,寫出的作文富有情感、有血有肉、形象生動。
對學生而言,寫作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作文教學只有扎根于兒童生活這片沃土,寫兒童的故事、兒童的發現,用我手寫我心,才能發新芽、開紅花、結碩果。
二、用我口表我意,提高說話能力
人的內心世界永遠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平靜,它是一個極其復雜、包羅萬象、飄忽不定的存在。思想決定行動,在做動作、說話之前,人的內心一定有掙扎,認真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寫出來才能異彩紛呈。人是故事的主角,人不僅會做動作,還會說話,故事中的人活了,故事才能讓人身臨其境。故事里的話有兩種,一種是心里的話,一種是外在的話。如果故事的主人公只有“我”,那就寫好心里的話;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兩個人或一群人,那就寫好外在的話。外在的語言,聽得見,感受得到,如果人物在兩個以上,要寫好對話。怎么寫?把動作描寫的方法融進去,放慢鏡頭,一問,一答;兩問,兩答;三問,三答……一問一答為一組,根據情節需要,想寫幾組就寫幾組,同時帶上表情和動作。每當遇到訓斥、批評、吵架、勸告、討論等故事情節時,把它轉化成對話的形式去寫,找準細節,捕捉人物的表情動作,把對話分解成多組對話,讓自己融入其中,扮演其中的各個角色,體會每個角色不同的心理活動,然后用精煉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掌握這種方法后,明白了說話與對話的區別,故事里的啞巴越來越少,鮮活的人物形象就越來越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隨之得以提高。
三、營造自由表達的氛圍,培養學生個性化的思維能力
作文教學之所以難,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學生在作文體裁、形式、結構、命題、字數的框框下,習作沒了靈氣,缺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缺乏“不待揚鞭自奮蹄”的激情。面對這樣的困境,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摒棄傳統的習作要求與僵化的作文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自由表達的氛圍,讓他們無拘無束地在作文的大草原上任意弛騁,抒肺腑之言,寫心中所想,暢快淋漓地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如寫作《我的母親》一文,傳統的習作要求是寫一篇記敘文,通過典型事例抒發對母親的愛或對母親的贊美。這種步調一致的習作要求很可能會導致千人一面的結果,學生的獨到見解與個性化的思維受到了束縛。所以,在作文教學中要大膽創新,采取“同一題目,多種立意”的方法,為這一題目確定出多個主題,同時采用“同一題目,多種體裁”的方法,學生可以把《我的母親》寫成散文、詩歌、小小說。這樣,學生的習作立意自由,可褒可貶,可抑可揚。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空前活躍起來,一篇篇文質兼美、感情真摯、個性張揚的作品脫穎而出,真正抒發了學生心海的平靜、漣漪、蕩漾和澎湃,不但激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葉圣陶先生說:“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允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呂叔湘先生也說:“對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少搬‘公式,少說廢話。”學生作文是否有發自內心的真情,是衡量創新的一個重要尺度。作文創新應以敞開心靈、表現個性,真實坦白地抒寫自身感受為原則,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并讓學生自由選擇表達內容,寫真話、說實話;讓學生自由選擇表達方式,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形成學生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減輕學生對寫作的心理壓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說話和習作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自覺需要,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總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凡是感受最深的,最想說而且有話要說的,不管是哪方面都可以寫進作文,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樣寫就怎樣寫,用我手寫我心,用我口表我意,不受文體束縛,只要是學生的真話、實話、心里話,老師都應該肯定和鼓勵,哪怕在老師看來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貴的。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才會文思如泉之涌,滔滔不絕,而且內容也會異彩紛呈,寫作能力也將在創新過程中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任櫓燕.強化“故事力”訓練——小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 2015 年10月第858卷第10期.
[2]施曉紅.淺談中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10).
[3]肖丹華.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