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婭
摘要:歷史學科作為提升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基礎學科之一,不斷受到教育界的重視,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每個歷史教師關注的焦點和努力的方向。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改變傳統以接受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亮點。對于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改革,本文從五個方面簡單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教學;有效性
當前,在國際競爭中綜合國力越來越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人才的競爭又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各國對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重視。歷史新課程改革在我國已經逐步深入。課堂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途徑。如何使初中歷史教師擁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或技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尋求初中課堂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本文中點闡述的話題。
一、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運用,讓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參與思考。教師要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授課之前,需做好組內教研,探討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師要為學生預設活動的環節,讓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加強自身歷史能力的培養。教師想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整課堂教學方式,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步完善自己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不足。
二、精心設計問題,引發學生主動思考
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及認知水平,設置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思考的教學問題,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把握、分析、歸納以及總結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當學生在思考中出現困難的時候,教師要善于引導,幫助學生繼續深入思維,讓學生逐步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設計和三維教學目標相結合的問題,讓學生能夠緊緊圍繞中國人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學習他們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理念,探索現代化道路以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與發展這一專題深入思考,能夠將本單元的歷史事件、重點難點通過教師問題引導深入探究,完成教學任務。
三、創設歷史情境,誘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總是站在歷史發展的旁觀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歷史事實也無法激起他們內心的波瀾。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走人歷史人物的內心,以至“觀史如身在其中”,誘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走進歷史情境,體驗人物心靈,思考歷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而發展“言之有據,論者符實”的科學態度以及“理解偏見、容納悖論”的人文精神。要實現這一點,可以通過情景假設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講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我采取討論的方式,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材料,然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該如何收復新疆?讓學生積極討論,課堂效果良好。當然,還有很多的方式:如讓學生走上講臺當老師,就某一個專題的分組開展辯論賽,編排和表演歷史短劇,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學唱歷史歌曲,編寫家庭史、社會史,舉辦故事會,撰寫學生小論文等等,都會讓學生感到有趣,也就會讓他們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提高學生的素質
1.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國家意識對初中生來講主要指的是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對于國家意識來說,這兩者重要性就正像是自行車的兩個車輪,鳥的兩對翅膀,缺一不可,二者都是國家意識的核心。國家意識在現實生活中主要表現在:于國內而言,能夠妥善處理好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并且在雙方之間產生沖突之時,強調以集體和國家的利益為重,要注意全局的利益問題和觀念;在對待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中,要以國家民族的尊嚴和利益作為最高的標準,不能做出損害國家民族利益的事情,必須以熱愛祖國為榮,將危害祖國的行為視為可恥。
2.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所謂法律意識,就是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的總和。其形成和發展往往與人們直接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并受其制約。法律意識結構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思想等。
3.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一種自覺意識,同時也是一種傳統美德。張家華、張積家指出“責任感是我們生存中作為社會角色所必須履行的義務”。強烈的責任意識會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只有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初中學生才能將自己成才、個人命運與社會發展、國家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把自己培養成為受社會歡迎的合格公民。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責任意識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4.培養學生的公德意識。公德意識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用來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公共生產秩序的基本準則規范。如愛國守法、誠實守信、勤勞儉樸等等。遵守公德是合格公民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之一,是優化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5.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世界各國尤其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為了發展經濟而損壞環境惡性事件屢見不鮮,致使霧霾天氣頻發,已經對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發展逐漸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我國將環境保護作為我國應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并付諸于行動,并且明確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重要時期,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利國利民利己。
五、學史致用,重鑄人格
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不是發古之幽情,而是通過所學的歷史,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與行為習慣。歷史的記憶是認識、了解自己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自己與全人類之間的聯系。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一鏈條上的一環,人類歷史上的善與惡時刻都影響著我們,而我們的現狀也將在未來影響我們的后代。無史之人如同無根之樹,漠視自己的根和自己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位置,就不會有充分的自我意識和共同的社會意識。當前,塑造人格國格的任務刻不容緩,歷史作為社會的教科書,不僅以其所傳授的歷史知識擔負著文化教育的任務,而且在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和能力培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本閃耀著中國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歷史見證,就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愛國思想和愛國行動的實錄。展開世界歷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冊。歷史上眾多的光輝典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馬克思花了四十年寫下了《資本論》;毛澤東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周恩來為“中華的崛起”而學習等等無不激勵著學生確立、調整完善自己的人格觀,從而達到道德修養、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
總之,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是新課改的要求。作為歷史教師,我們要從全局出發,著眼未來,全方位打造學生的整體素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歷史教學得到長足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月仙.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體品質[J].山西教育(教學),2011年01期.
[2]張作戰.實施適應性教學確保學生主體地位[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31期.
[3]周光昶.歷史教學中公民意識培養及對策研究[J].中學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