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琮
【關鍵詞】 數學教學;探究學習;探究氛圍;合作交流;生活實際;動手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109—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以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取知識,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呢?
一、營造探究氛圍
小學生探究學習需要良好的環境,特別是良好人際氛圍的支撐。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探究氛圍,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多一些民主和平等,要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要凸現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要經常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交流:“哪位同學有更好的方法?能讓大家聽聽你的看法嗎?誰來告訴老師呢?”等等。第二,多一些信任和尊重。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以鼓勵為主,讓他們“抬起頭來走路。”在教學中要經常用“你真行”、“想一想,你肯定會想出來的。”、“你真棒,連老師也沒想到。”等等語句鼓勵學生。第三,多一些寬容和激勵。教師應允許學生出錯,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并贊賞學生獨特的見解。
二、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生活中,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
例如,認識了“1千克”后,讓學生猜想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1個柚子大約重多少?再動手稱一稱,證實誰的猜想更精確些?學生在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比較中,對1千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又如,教學“認識米、厘米”時,為了讓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認識米、厘米的具體長度,筆者就地取材,拿出數學課本,指出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課桌的長度大約是1米。接著讓學生談談生活中大約是1米、1厘米長的物體。最后,筆者拿出橡皮擦、小刀、鉛筆等等讓學生估計其長度,又讓學生估計教室門、黑板的長度。在估計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就發現物體長的用“厘米”作單位不合適,應該用“米”作單位,而物體短的用“厘米”作單位比較合適。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三、倡導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完善探究成果。
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筆者用三角板畫了兩個大小相同的角,只是一個角的邊短,另一個角的邊長,之后讓學生判斷角的大小。筆者把已畫好角的卡片分發到各小組,讓學生討論交流。各小組沸騰起來,學生有的拿三角板這邊量量,那邊畫畫,有個學生站起來對筆者說:“老師,我認為邊長的角大,很明顯,它的邊較長,空間比較大,角不就更大嗎?”“我認為一樣大。”有位學生拿著自己的三角板站到講臺前,拿起筆者的大三角板和他的小三角板比較,頓時,教室爆發出一陣掌聲。學生們通過合作交流,實際操作,最后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跟它張開的弧度有關。
四、注重動手實踐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有助于他們對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數之間的關系。因此,要多安排學生動手畫畫、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數數,讓他們通過擺弄和操作獲取知識、理解知識,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數學智慧。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先標出它的底和高,再想方設法拼出已學過的幾何圖形。學生通過拼擺,最后得出一個平行四邊形。之后讓學生動手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進行點撥:“誰來講講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多少呢?”學生們紛紛舉手回答,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樣的操作中,教師經過引導,使學生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使數學學習的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富有個性。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