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林
摘 要:對公共空間的使用,一直存在被動的狀態,原因是建設者已經限定了使用者對空間的使用方式;再者是使用者在早已被設定好的環境中喪失主動創造的機會。所以,使用者喪失了與空間互動的可能,在空間中缺乏人與空間的互動。本論文主要對公共空間的形態分析、對行為科學與公共場所組織理論進行分析、創造具有歸屬感、領域感的公共空間。
關鍵詞:交互性;公共空間;空間場域;空間歸屬感
中圖分類號:TU98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158-01
空間本應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空間所呈現出的形式不應只是冰冷的幾個圍合界面。在空間的規劃與設計中,尊重和滿足使用群體的需求,應把人的行為活動列入到首要考慮的部分,畢竟空間的創造目的終是服務于人。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互動性的實施,這是有理論依據的,如馬歇爾·杜尚于1957年在《有創造力的藝術》中指出:創作的行為并不是由藝術家個人獨自表現,必須加上觀眾的參與及詮釋,使作品與外在世界產生關聯并造就其意義。所以空間的交互性設計是使空間具有人性化的根本之一。
公共空間泛指公眾可以自由進出、自由活動、自由交往的場所,承載著社會的公共生活。赫曼·赫茨伯格(Hennan Hertzberger)在《建筑學教程》中提出對于公共空間和私有空間的概念可以用“集體的”和“個體的”來表達。
在室內設計的概念中,由于每個建筑體功能的特定性,所以使用人群就有了特定性,而在這個建筑體內的公共空間部分,是服務于這些特定的人群的。例如學校內部的公共空間是服務于師生的,但是目前公共空間的建設不盡人意,尚不能滿足使用者的更多需求。
交互在漢語字典的字面解釋是“互相、彼此”的意思。交互性設計的理念,是20世紀80年代比爾·莫格里奇1984年一次設計會議上提出的,其范圍是在軟件開發的使用方面。但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意義的。
交互性設計的起源追溯到遠古時期的駐守長城,點燃烽火狼煙,到電報器的誕生后摩斯電碼的設計發明,特別是電話的發明,這些都是需要在建造的起始階段就是設計出的一套實用的界面系統來方便人們的使用。交互設計真正上的產生是在20世紀80年代,這之前承載了界面系統設計的機器還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機械設備,只是受控的被動接受使用者施以的信號并作出的反應,這種反應并不智能,所以很多時候并不能極大的方便人們日漸提高的要求,所以我們需要更加智能化的機器來提供給我們幫助。交互設計發展的背景,是使用者不再滿足標準化、大規模生產下的各種服務,逐步產生多樣化的個性化需求,體驗式的交互設計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愉悅性的各項生活感受。在設計領域內,開始的交互設計是由工業設計師提出并且實踐操作的,由于其與工業設計之間的緊密聯系使得工業設計師能夠更透徹的深入到交互設計中去。
交互性設計的目的,是引導使用者參與到空間當中,與空間互動,在空間中得到體驗。環境越好,自發性活動發生的頻率就越高,持續的時間相對越長。在體驗中讓使用者得到功能上和精神上的愉悅體驗,才是人與空間的互動體現。
親身體驗與被動接受信息所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如在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的聽講者,所需要的只是聽講和記筆記。用不了多久,便有不少人會松懈下來。但是如果教師不斷的提問,學生注意力便會高度集中。
工業品的交互性設計,體現在人與物上的互動性。通過交互性設計,讓人機互動,能夠讓使用者更多地挖掘產品的功能,使得產品更全面地為使用者服務。
歸納起來,交互活動的方式有人機交互,以信息的交流為主要目的,觸發參與者的交流欲望,在信息的傳達方式上滲入了互動的因素,表現形式更活潑;設置和人們參與的經歷,觸發參與者的思維,引領人們的思維進程。這類交互設計能使人們留有更多的回味和深思;未來的交互設計的發展趨勢將從機械感應操作轉換為生態感應系統,就是運用人體系統機能作為運轉公式,機器能夠接受用戶發出的,比如聲音、動作等生理信息指令,逐漸運用各種動作方式讓參與者參與互動,嘗試各種體驗。
交互設計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可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已經潛移默化地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元化和美好化。正如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的蘋果手機(iphone),它是喬布斯所創立的品牌在交互性設計上的一次巨大收獲。iphone改變了傳統觀念中的手機,不僅僅是一個通訊機械,而是使得人們可以運用一個承載媒介去運行所有你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程序。它不再是科技的一種創新,而是運用科技手段和交互理念來創造更為優秀的產品。
現代商家和包括世界高等學府哈佛商學院近年來也一再將這一事態捧上封面大肆宣揚,由此可見,交互設計有更為廣闊的未來發展空間。
公共空間是公眾開放型的空間,具有開放性、公開性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公共空間緊隨時代和人文生活的發展而變化。目前的社會生活已不是按照某種俗套被動地生活了,而是要求精神關懷和情感體驗。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社會成員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人與人的互動增強。因此,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公共空間藝術應迎合時代的需求,向互動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尼躍紅.室內設計形式語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柳沙.設計藝術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張憲榮.設計符號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4]林振德.公共空間設計[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