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偉偉
【摘要】小學英語是入門教學,小孩子在這短暫的幾年中能否產生學習興趣并一直持續下去,主要取決于下列因素:第一,事物本身的特性。第二,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第三,學生對事物的愉快情感體驗。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在農村條件一般的情況下,一味的進行“灌輸”式教學,往往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變灌輸式為快樂引導式教學,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就會為學生主動學習英語注入活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激發興趣 創設情景 雙邊教學 角色轉變 高效課堂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探求真理的欲望。同時,多年的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學習興趣濃、積極性高的學生,能認真主動地學習,遇到困難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找解決的途徑;而學習興趣低的學生,學習不專心,積極性差,對英語感到厭煩。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樂”指的正是“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精心設計教案,還要想方設法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用興趣來激活他們的思維,喚起他們的學習注意,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去,真正成為一堂課的主人。那么,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有那些教學手段是行之有效的呢?下面是我在近十幾年的英語課堂教學方面的一些做法,希望與大家共勉,共同探討英語教學。
一、積極創設情景,發掘“興趣點”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兒童富有好奇心,聽覺靈敏,善于模仿,心理障礙較少,他們對一種新語言的學習往往產生強烈濃厚的興趣,所以人們認為兒童時期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我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很重視形式的轉變,最大限度吸引學生注意力。每次在上課前,我總是認真地準備好必需的教具、圖片、錄音機等,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上來,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無意注意轉變為有意注意,課前就學生感興趣的笑話、小故事、英文歌曲每天講一則,讓師生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開始英語課,提高學生的興趣。有時候利用課前的“Free Talk”,讓學生用簡單的幾句話和大家分享生活中想說的話,可以是新聞,故事,新學的英語知識等等。課前的歌曲準備已成為我上英語課一條不變的規則,只要有英語課,必唱英語歌曲,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把學生帶入濃濃的氛圍中。從兒童心理特征來講,學生在唱歌時,隨著旋律的起伏變化,在感到松弛、愉快、滿足的同時,產生興奮情緒。這樣做的目的是集中學生的思想,把學生的情緒轉移到英語學習上來,快速進入“角色”,沉浸在濃厚的英語氛圍中,繼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愉快的學習中去。
教學中,我發現小學英語教材中有許多色彩鮮明的插圖,且圖文并茂,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能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興趣。如果充分利用好就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要熟悉和把握教材體系,充分體現和挖掘教材的興趣點,活用教材。
二、精心組織活動,尋找“興趣點”
信息技術革命下,使新課程形勢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就是“學生主體、學情主導、教師助推”的教學結構,要求教師把學習目標還給學生、把學習流程還給學生,把學習評價還給學生、把學習管理還給學生。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各個學生的不同需要,合理分層,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1.操練分層,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英語是非常必要的,應該提供給每個層次的學生活動的機會,特別是應多給學困生活動的機會。課堂的操練是檢驗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環節,因而有必要設計不同檔次的操練,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選擇練習。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接受能力都存在著差異,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對待學困生應多一些耐心與愛心,多一份表揚與鼓勵。
2.活動分層,以個體學習和小組互助形式相結合。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質量決定著學生的求知欲望,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設計課題提問時,教師要依據教材,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難度不同的提問,使每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和能力。
3.合作分層,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合作學習是分層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深化,可使學生互相受到啟發。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同一組各司其職,共同參與課題活動,享受合作的樂趣。在活動中設立多種獎項更能激發所有學生的活動熱情,如“最佳表演獎”、“最有創意獎”、“最具合作精神獎”等。組內同學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有效地克制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兩極分化現象,提高了學生成績的合格率和優秀率。以教一組方位詞:up、down、left、right為例。在教這一組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游戲:Point a nose on a face
(貼鼻子)。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張缺鼻子的小丑的臉,再請一個學生走到黑板前,用布蒙上他的眼睛,讓它貼出小丑的鼻子,臺下的同學用這四個詞匯來告訴他該怎么做。“Up、Up…”“Down、Down…”隨著鼻子位置的變化,學生們調整著指令,終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鼻子的正確位置。這樣學生既掌握了up、down、left、right這四個詞,又運用這些詞匯進行交際。這種活動,既刺激了學生的興趣點,也使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等多種富有動態的語言活動中感受到濃濃的趣味。這種興趣點的尋找和利用化解了教學難點,避免了機械重復,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開展小組競賽,培養“興趣點”
在英語教學中,我努力創設輕松、和諧、教學相長的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主體,以趣味活動為主線,以學生心智發展為重點,讓學生經常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盡可能地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課堂上開展小組競賽加強團隊合作精神。我們把全班分成四個組,每一組給他們一個“sticker”等一些容易吸引他們的可愛的小動物,每節課再復習,操練等各個環節穿插進行一些競賽或小游戲。由每組選派或隨機抽出學生參加,誰先回答出老師的問題或者取勝,就得到一個小笑臉。盡可能讓所有學生都能為本組增添光彩,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發揮主體作用,調動“興趣點”
外延版《小學英語》強調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多為學生創造自編自演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去“冒險”,去展示,去表現自我。這時教師只有精心策劃和組織教學,才能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氛圍。沒有誰能不犯錯誤而學會一門語言,所以,我總是極力表揚和鼓勵學生,讓他們勇敢地去做,表現自我,激發他們的表現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通過大量的示范、表演和提示來幫助學生使用新詞新語,并對學生所作的“冒險”表示祝賀,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從而保證教學效率的提高。
五、利用媒體手段,增強“興趣點”
我校各年級每間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操作平臺,在我的英語課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優勢,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畫面讓學生理解并運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時我還利用實物展臺的展示作用,將學生的表演過程記錄下來,教室中的學生可以欣賞到臺上學生的表演,同時自己也想躍躍欲試,這樣一種十分融洽而和諧的課堂氛圍就形成了,學生中也形成了一種你追我趕的局面。
六、加強課外實踐,鞏固“興趣點”
我充分利用少年宮的興趣小組,開設了英語角,課余時間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英語興趣小組,鼓勵學生大膽說話,對同學校的學生、老師用英文問好、會話,指導學生看英語節目、看一些英文小故事、小幽默;指導學生講英文故事等各項活動,并利用新年的到來和各種節日,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將西方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中來等,還就學生感興趣的某些話題,定期進行交流,讓學生盡情表演,運用所學的英語進行語言交際。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師積極引導是最關鍵的,要抓住小學生“興趣點”展開英語教學。教師要找準一個最佳切入點,引發“靜水投石”的中心輻射效應,使“興趣點”的挖掘和利用真正能起到以點帶面,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承芬.教育心理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
[2]史小麗.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OL].教育科研論壇.
[3]張儉福.學生主體作用:教學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4]馮波.談新課改中教師角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