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娟
摘 要: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構建高效課堂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呢?本文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差異等方面作了闡述。
關鍵詞:興趣 自學能力 師生關系 個體差異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162-01
中學物理新課程改革基本理念:提高物理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和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實施物理高效教學。
一、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目前,在物理學科的教學中重教輕學現象還很嚴重,教師只顧埋頭教書,而不去指導學生如何學,致使學習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課堂上,有的教師剛給學生提出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馬上要求其回答,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生課堂思考的時間,而且效率很低。這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使無效勞動充斥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的教師只對學生提出比較籠統的要求,學生不明白教師要他們干什么和怎么干,這樣,學生就失去了教師的有效指導,因此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當前,在大力推行高效課堂的背景下,積極推行小組互助式學習制度,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心理特點,可以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發揮優秀學生的優勢,帶動小組成員整體前進,同時,教師通過對小組的學法指導和激勵性評價,進一步提高學習小組的自主學習效果。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用真情引領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現在的學生逆反心理很重,學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損害他們自尊心的教師,對學生諷刺、挖苦、冷漠、體罰或變相體罰等有傷學生尊嚴和不利學生個性發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造成師生關系緊張。教師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必然會引起學生愛的反饋,因為學生感受了老師的關懷和愛護,產生了愉快的情緒體驗,對老師就會更熱愛更信賴。學生就自然會把老師當成知心朋友,愿意向老師敞開心扉,吐露秘密。師生心靈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無形的橋梁,思想的交流,知識的傳遞,就暢通無阻了,師生關系就會越來越密切。教師要放下架子,融入學生之中,給人一種親切感,師生良好合作程度能夠從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如果學生怕答錯問題被老師批評而不舉手或站在那里有話不說,那么這常常是由于教師居高臨下,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而造成的,這必然會妨礙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如果任課老師在課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幾句鼓勵的話語,多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堅持“無錯原則”,那么,課堂上必然會出現積極舉手、各抒己見的場面。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展了良好的情感關系,教師關愛學生,學生尊重自己喜歡的老師,情感促使他將這種感覺遷移到教學上,學生愛屋及烏就特別喜歡這位教師的課,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內在的心理潛能,使學生的認知變得敏銳,記憶獲得增強,思維變的靈活,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發揮其創造能力。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物理教科書中有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還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實驗。通過這些小實驗,可以開發學生智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初中學生好奇心強,利用有趣的實驗能增強學生好奇心;鮮明、生動的物理實驗,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小實驗“制作針孔照相機”,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驗證了小孔成像的性質,通過鮮明的感官認識,印象深刻。小實驗可以起到“引導”、“解惑”的推動作用,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物理知識,降低學習難度,通過對實驗的制作、研究、討論、改進和提高,幫助學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效果會大幅度地提高。
重視生活體驗,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物理的潛力。物理新課標倡導“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利用身邊的器材做好生活中的物理實驗,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例如用生活中的噴霧器做出“彩虹”:晴天,室外,拿著噴霧器站在高處,把噴霧器調到細霧狀,斜向上噴霧,指導學生背著陽光,迎著細霧,在細霧下方觀察。由于細霧的均勻程度不穩定,形成的“彩虹”也不穩定,噴霧時間有限,引導學生抓住時機,觀察內外邊緣的顏色。讓學生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物理知識,意識到物理并不難學,從而激發進一步學習物理的動力。
四、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差異,推行作業分層布置制度
教師在布置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作業,布置啟發性、思考性作業;不布置重復性作業,布置可選擇性、層次性作業;不布置繁難偏舊作業,布置實踐性、研究性作業”。布置的作業數量要少,質量要高,消除教師無暇顧及教學內容的研究和設計、無暇顧及研究學生的現象,從而解決學生不堪重負、疲于應付、厭學情緒滋生等問題。因此,加強作業的管理與指導,避免超負荷、重復性、低水平的作業,給每個學生留有充分自主發展的余地,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之必需。
五、及時反饋矯正,注重課后反思
教學是一門永遠沒有完美的藝術,教學活動是一組沒有底片的照片組成的,及時的反饋矯正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為進一步的學習提供依據;及時的反思能讓我們在失敗中前進,能錦上添花。反思的重點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是否科學,課題的引入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概念的形成與分析是否準確、透徹并利于學生理解,定律、公式的概括與推證是否簡明、嚴謹和具有啟發性,實驗操作是否清晰可信,例題的選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突出本課重點,學生練習題的份量、難度是否適當,小結是否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再結合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對原有的教學設計進行審視和修訂,揚長避短使之更科學、更完善,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高效課堂”以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為此搭建平臺,做好鋪墊,在課內深入到學生中,抓住全員參與、及時反饋和個別輔導,促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優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來實現學生學得更自信,學得更精彩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