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愛民
摘 要: 在素質教育體系中,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深入推進,人格教育開始與學科教育高度融合。在高中教學平臺中,高中語文是開展人格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本文立足高中教學實踐,探索人格教育教學在高中語文領域實施的有效方式,旨在指導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發展。
關鍵詞:高中教育 人格教育 高中語文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192-01
在高中教育階段開展人格教育時,要充分依托和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從學科屬性來說,高中語文具有較強的人文性特征,是開展高中人格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平臺[1]。在教學實踐中,要實現人格教育與高中語文的深度融合,要注重課程設計,轉變教學理念,優化課程結構,突出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征,進而實現人格教育目標。
一、人格教育與高中語文的關系
作為素質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人格教育旨在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通過開展人格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中階段正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開展高中教育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和升學率,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學生人格品質。在高中教學科目中,語文是重要的基礎系科目,從學科性質來看,具有極強的人文和道德內涵,涉及到很多道德評價標準,蘊含大量的人文知識,依托高中語文開展人格教育,可以讓人格教育更加“接地氣”,也更容易減小學生的抵觸心理,提升人格教育效果[2]。
二、在高中語文中滲透人格教育的意義
1.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在高中語文領域實施人格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高中階段是學生從少年向青年過渡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學生人格品質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往往具備較強的逆反心理,同時辨別是非能力也不夠強,如果引導的不好,很容易出現道德品質上的問題。因此,在高中語文領域開展人格教育,可以實現滲透式教育,提升人格教育的效果,強化提升學生道德品質。
2.有利于提升素質教育效果
在高中語文領域中實施人格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也可以提升素質教育效果。人格教育中的很多理念和思維方法,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學科也有幫助,在人格教育中,涉及到很多方法論的內容,這部分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學生學習專業課程,也能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3]。因此,在高中語文領域開展人格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總體教學目標不謀而合,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深刻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人格教育在高中語文領域的實施方式
1.注重教師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高中語文學科與其他教學科目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具有極強的人文特征,語文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更為明顯,同時也更為關鍵。在高中教學體系下,其他數學、英語等學科具有較強的方法性,教師教學主要是開展方法教學,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但是語文學科更強調觀念和理念的傳授,所以教師本身的人格與思維,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在依托高中語文學科開展人格教育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重自身言行,因為其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產生影響,開展人格教育的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信服,才能實現人格教育的目標。
2.充分利用高中語文教學資源
在高中語文教學領域開展人格教育,要充分利用高中語文教學資源,通過典型課文的講解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向學生傳遞健康、積極的價值觀[4]。舉例來說,在高中語文教學內容中,有很多可以開展人格教育的文章,比如說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就具有極強的人格教育價值,通過開展教學,不僅可以闡釋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通過也能通過演講者的反抗精神,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斗志,鼓勵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高中語文也與多媒體教學設備深度融合。在高中語文領域開展德育教育,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通過網絡搜索相關資料,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讓課堂更加立體、充實,進一步吸引學生注意力,減小學生的抵觸情緒,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熱情。多媒體教學的引入,可以實現高中語文人格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此外,通過互聯網教學,還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現代教學設備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教育階段開展人格教育,要充分發揮高中語文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高中語文的人文特性,釋放學科潛力,充分利用高中語文教學資源,實現人格教育與高中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實現德育教育和考試學科的無縫對接,推動高中人格教育不斷提檔升級。
參考文獻
[1]連麗敏.人格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研究[J].小作家選刊,2016(12):74.
[2]張秀芹.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探微[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3(11):144-144.
[3]周亞飛.高中語文人格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新課程導學,2016(24):7-7.
[4]岑秀英.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初探[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2):41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