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傳志
摘要:初中階段,政治學科一直不受重視,無論是校方亦或家長,甚至學生,都稱之為“小科”,與語、數、英、物化等科目相比,其地位可想而知,于是出現了政治課堂學習語文、睡覺、做英語閱讀等一系列狀況。其實初中政治學科是一門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為一體的基礎學科,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用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善于在教學中創設和利用特定的教學情景,化理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實感感染學生,才能觸其靈魂,震撼其心,達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從而喚醒了學生的學習樂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初中政治;學習趣味性;教育效果
初中政治學科是一門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為一體的基礎學科,本應受到學生的喜愛,但長期以來在升學效益的驅使下,他們功利地把精力集中在語、數、外等學科上,從而弱化了學習政治的興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新教材中設置了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板塊,如:“看圖思政”“各抒己見”等都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使他們成為“樂之者”,從而進入最佳學習境界。
一、以圖文激趣,提升學習效率
圖文并茂是初中政治新教材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精美圖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很受學生的青睞。歷史圖片是史實某一瞬間的再現,它具體形象,不但給學生形成政治概念提供豐富可靠的想象根據和判斷根據,而且插圖中包含著許多文字所不能包容的信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插圖,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具有探究色彩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以七年級上冊第4課中的“孔子教學”插圖為例,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通過觀察,你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認真觀察,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學習,關系平等。可見利用插圖進行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鑒賞能力。并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記憶。
二、編講故事激趣。創新學習方法
新教材中插入了大量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傳說。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成語典故、創設歷史情境,激發興趣,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編、講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講故事
課前搜集和整理相關內容的成語故事,在課堂上進行交流,結果在課堂上學生躍躍欲試,將許多成語故事如老馬識途、臥薪嘗膽、退避三舍、移木賞金等展示出來相互交流,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學生在搜集、整理和交流的過程中,嘗試到了主動學習的成功樂趣。將歷史知識揉進故事情節之中,把史實故事化,變枯燥說教為生動描繪。如為了說明商紂王的暴虐,可講“炮烙之刑”、“酒池肉林”的故事,通過故事化的描述,學生易于理解商衰亡的根本原因。
(二)編故事
根據歷史事實,利用插圖,發揮想象,自編小故事。編講歷史故事不僅是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梳理,還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更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率。
三、設疑激趣,創新教學方法
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有所進取。在教學中可通過設疑、釋疑解惑來引發學生的興趣。
(一)設疑導入
新教材的導入框以歷史故事、詩歌、人物軼事、文物等開篇,教師可有選擇地取舍,如執教我知我師我愛我師時結合教材論語孔子教學的故事,問孔子和學生們為什么坐在一起學習,顯示了什么樣的師生關系?這樣的導入一開始就給學生造成了懸念,縮短了學生同教材的距離,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學生會興味盎然進入學習。這樣的例子在新教材中頗多,教師應利用好導入框。
(二)教學過程中的設疑
教師要善于抓住每一個疑問,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切忌教師直接講出答案)感悟課堂,體驗成功的快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各說各的。我抓住這一疑問讓學生回憶、在學習中你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么,最感動的情節是什么?從多角度引導學生解決疑慮:這種通過設疑——學生參與分析——教師適當點撥——解疑的教學方式,喚醒了學生的學習樂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多媒體教學激趣。生動而形象
影視、錄象、圖片、音樂有著很強的生動性、形象性、直觀性。動感、鮮艷的畫面直接作用于學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觸發學生的情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這樣“化虛為實、化遠為近”,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五、以情激趣,樂在其中
用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和利用特定的教學情景,化理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實感感染學生,才能觸其靈魂,震撼其心,達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許多學生被他的頑強毅力所感染,此時教師抓住時機提問:“作為中學生,我們從他身上學習哪些可貴的品質?”學生們紛紛表示:學習他刻苦專研、勇于實踐、不向困難、命運低頭的精神。接著教師又拓展:你能再舉出古今中外通過刻苦專研、勇于實踐、克服困難,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嗎?教師這么一問,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列舉了眾多的人物,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