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美蓮
摘要:構建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師的夙愿,實現這一愿望的必要途徑是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針對當前化學課堂設問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分別從明確設問的層次性、把握設問時機、設計有創新性思維的問題等方面,淺談課堂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高效課堂;有效提問;化學課堂;策略;教學效率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4-0040-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14
問題,是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情感升華的鑰匙,課堂提問是化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探索能力;無效提問只會分散學生注意力、沖淡教學重點難點,浪費課堂時間和學生老師精力。因此,問題的設計、提問的契機、對象的選擇都是教師應當考慮的問題。
一、化學課堂提問存在的缺陷
國內近來的研究資料表明,中小學教師平均每堂課的有效課堂提問僅為56%,化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問題表述不明確,語意模糊不清,讓學生無從回答。
(2)設問漫無目的,與教學內容關聯度不大,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沖淡教學重難點,浪費時間和精力。
(3)問題難度控制不當,區分度把握不好,導致回答問題的對象片面,不能面向大部分學生。
(4)把握不好提問的密度,課堂從“滿堂灌”走向另一個極端“滿堂問”。
(5)提問單向,缺乏與學生的互動,有些老師上課時常自問自答,問題提出后留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不足,甚至有些老師只理會自己希望聽到的預設標準答案,對于那些異樣聲音置之不理,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6)提問沒有深度和外延性,有的老師上課時常常把一個完整的問題表述拆分成很多支離破碎、沒有思維量的“對不對”“是不是”“為什么”等類似的小問題,學生也只是簡單的齊聲回答“是”“不是”“對”“不對”,雖然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是對培養學生創造性、啟發式思維無益。
二、有效提問的內涵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提問效果的好壞,往往成為一堂課成敗的關鍵。好的提問即有效提問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覺地投入到化學學習中去,從而更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有效提問是指教師根據本節課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有針對性地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置問題情景,然后有計劃地、帶啟發性地提問,由淺入深,循循善誘,一步步實現教學目標。
三、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1)明確問題的層次性,問題難度螺旋上升,形成“問題鏈”。
問題的層次性包含兩層意思:根據學生群體層次不同,設問有所不同,對于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應提升問題的知識與思維容量,以達到培養其啟發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基礎薄弱,理解能力差的學生,應設計一些與課本相關聯的記憶性知識,旨在于鼓勵,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升自我效能感。問題本身的難度和梯度也應該具有層次感,應符合知識邏輯順序和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順序,呈螺旋上升態,若問題設計太難,會導致課堂陷入“冷冷清清”,學生“啟而不發”的僵局,若問題太容易,會導致課堂如“鬧市”,學生一哄而上,一哄而散,課堂看似熱鬧非凡,實則流于形式,效率低下。
[案例1]“新制氯水的成分探究”教學實錄
問題1:(展示一瓶新制氯水)請同學們觀察氯水的顏色,根據顏色判斷氯水中含有哪種物質。
[生]黃綠色,氯水中含有氯氣分子,因為氯氣是黃綠色。
問題2:氯水還有哪些主要成分?請提出假設并設計相應的實驗證明你的猜想。
[生1]H2O,H+,Cl-。
[生2]H+:藍色石蕊試紙或廣泛pH試紙;Na2CO3或者NaHCO3粉末。
Cl-:AgNO3和稀HNO3溶液。
[演示實驗1]取少量氯水于試管中,往其中加入幾滴稀HNO3酸化的AgNO3溶液,觀察現象。
[演示實驗2]取一片pH試紙放置于潔凈干燥的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氯水滴在試紙中央,過一會兒與標準比色卡對照。
[演示實驗3]取一片藍色石蕊試紙放置于潔凈干燥的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氯水滴在試紙中央,觀察現象。
問題3:描述實驗1、實驗2、實驗3中的現象,并分別得出實驗結論。
[生3]實驗1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氯水中含有Cl-;實驗2中顯示溶液pH在5~6,說明氯水顯弱酸性;實驗3中,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紅色褪去,說明氯水中含有H+。
問題4:綜合上述實驗現象,Cl2溶于水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生]化學變化,因為有新物質Cl-生成。
[發現問題]藍色石蕊試紙變紅之后又褪色了,是什么物質使得它褪色呢?
[生4]Cl2與水反應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質。
[深度延伸]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是什么成分呢?Cl2還是HCl?如何通過實驗驗證?
[生5] 用膠頭滴管滴1~2滴稀鹽酸在藍色石蕊試紙上,看其是否變紅后紅色褪去;分別取一片干燥的和用蒸餾水濕潤過的藍色石蕊試紙,放入收集滿干燥Cl2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
按照學生5設計的實驗步驟演示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現象。
問題5:你觀察到了哪些現象,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6]稀鹽酸能使藍色石蕊試紙變紅,但不能使其褪色;干燥的試紙無明顯變化;濕潤的試紙先變紅后紅色褪去;結論:HCl和干燥的氯氣都沒有漂白性,氯水中的其他成分起漂白作用。
問題6:氯氣與水反應除了生成HCl,還有一種具有漂白性的物質,反應方程式為:Cl2+H2O[=]HCl+ ,根據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你能否把它補充完整?
[生]Cl2+H2O[=]HCl+HClO
[總結]HClO具有強氧化性、漂白性,能夠發生微弱的電離,酸性比H2CO3弱。
問題7:綜上所述,氯水中含有哪些粒子?
[生]分子:Cl2、H2O、HClO;離子:H+,Cl-,ClO-,極少量的OH-。
上述教學過程中,圍繞著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氯水的成分,將繁難復雜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由基礎逐漸深入到問題中心,一環緊扣一環,形成一串一串的“問題鏈”,符合知識的內在聯系特點和學生的智力水平發展規律。
(2)設計有思維容量的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問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典型,一節課需要低水平和高水平問題相結合。如果整節課中,所提問題都是限于信息記憶的低水平問題,學生會感到了無生趣,不能激發學生(特別是優生)積極思考和探索未知的欲望;如果所提問題需要的思維容量很大,學生則苦于思索而不得其解,打擊學生信心,長此以往,學生會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
[案例2]“氯水的漂白性”問題設計
學完氯氣與水的反應后,學生清楚了氯水的成分中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能夠使品紅溶液、紅墨水等一些有機色素褪色。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往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加入氯水,會觀察到什么現象呢?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很快回答“紅色褪去”。接著我又追問:“是什么原因使得紅色褪去呢?”學生分組討論,我在旁邊引導,學生提出了兩種可能,歸納為:①氯水中的H+中和了NaOH,使得紅色褪去;②氯水中的HClO具有漂白性,將酚酞漂白了。哪一種解釋才是真正的原因呢?接著我引導學生通過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來驗證猜想(控制變量法)。學生經過討論,設計以下實驗:在反應液中加入NaOH溶液,若紅色出現,說明NaOH被中和了,反則是酚酞被氧化了。
設計這種需要學生較大思維容量的問題,可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和廣闊性,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這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好途徑,也是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好方法。
(3)把握教學設問時機,防止提問隨意化。
“問的好不如問的巧”,在合適的教學情境、關鍵的教學環節處設疑,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有些老師整節課都在喋喋不休的提問學生,上一個問題學生還沒有反應過來接著下一個問題又來了,課后分析這些問題發現,問題的有效性不高,很多只是通過疑問語氣對問題簡單的重復描述,為了提問而問。為了防止提問隨意化,老師應該把握準設問的時機,實現問題有效性最大化。
①問在學生認知沖突上,集中學生注意力。
②問在學生典型錯誤上,引起高度重視。
③問在教學主要內容上,突破重點難點。
教無定法,設問也沒有特定模式,不同的課堂應有不同的提問策略相適應,教師必須針對每堂課的具體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多樣化的提問策略,盡可能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充分發揮提問有效性的價值,構建高效的化學課堂。
參考文獻
[1] 張克龍.高效化學課堂的問題設計策略[J].化學教學,2011(9):14-16
[2] 許振勇.建構主義下高中化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J].化學教學,200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