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華
【摘要】農業再保險是農業保險制度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和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再保險制度可歸納為政府所屬再保險機構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政府農業再保險基金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政府與私營再保險機構共同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和商業再保險公司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國際成熟的理論和經驗,對我國農業再保險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農業再保險 國際經驗 發展模式 經驗借鑒
我國發展農業保險已有20余年,農業保險的蓬勃發展,農業再保險也是隨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方均意識到構建財政支持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然而,我國農業保險方式方法比較單一,扶持力度還不夠大,農業保險對農業自然災害的補償作用有限,從我國農業保險的實踐來看,各地紛紛將大災風險準備金作為分散大災風險的主要工具,對再保險方式運用較少。目前,我國農業再保險體系是以商業再保險市場為主,仍處于探索階段,可以通過借鑒國際成熟的理論和經驗,結合我國農業保險近年來發展的實際情況,對農業再保險體系建設進行深入探討。
一、農業再保險制度模式對比分析
各國農業再保險制度可歸納為政府所屬再保險機構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政府農業再保險基金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政府與私營再保險機構共同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和商業再保險公司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
(一)政府所屬再保險機構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美國1938年《聯邦農作物保險法》規定設立作為聯邦農業部全資附屬機構的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FCIC),負責承辦農作物保險業務。從1938年至1980年間,聯邦農作物保險是由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直接經營的。直到1980年,美國國會第12次修訂《聯邦農作物保險法》,規定私營保險公司也可以一起提供農作物保險,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則逐漸收縮直接保險業務,轉而為私營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并通過《標準再保險協議》調整其與私營保險公司的關系。《1990年農場法》授權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向私營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和補貼。從2000年起,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已不再從事直接農作物保險業務,而是負責管理聯邦農作物保險計劃,為私營保險公司提供農作物再保險,并提供保險費、管理和運營費等財政補貼。
(二)政府農業再保險基金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加拿大等國在其農業保險立法中建立了政府農業再保險制度,規定設立政府再保險基金,負責辦理農業再保險業務,可將其歸結為政府農業再保險基金提供農業再保險的制度模式。加拿大原《聯邦農作物保險法》及現行《農業收入保障法》均規定,聯邦財政部設立農作物再保險基金,授權農業部與各省簽訂再保險協議,為各省提供再保險。根據再保險協議,基金由各省存入資金,在資金數量不敷使用時,財政部長可從收入合并基金中撥付預付款,預付款應予償還。《曼尼托巴省農業服務公司法》規定,曼尼托巴省財政部設立再保險基金,資金來源包括保險費、其他收益,基金的資金存在缺口時,財政部從合并基金中預付,預付款須償還。該基金為曼尼托巴省農業服務公司提供再保險。經過財政委員會批準,該公司還可以與具有管轄權的政府和任何人簽訂生產保險、雹災保險的再保險協議。
(三)政府與私營再保險機構共同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日本建立了雙層再保險制度日本《農業災害補償法》規定,由設在都道府縣的農業共濟組合聯合會為市町村的農業共濟組合提供再保險。《漁船損害等補償法》規定由漁船保險中央會為漁船共濟組合提供再保險。《漁業災害補償法》規定由漁業共濟組合聯合會為漁業共濟組合提供再保險。政府根據《農業災害補償法》、《漁業災害補償法》、《漁船損害等補償法》和《有關特別會計的法律》等法律設立農業共濟再保險特別會計、漁船再保險及漁業共濟再保險特別會計,由農林水產省負責管理,為農業共濟聯合會、漁船保險中央會和漁業共濟組合聯合會提供再保險及相關費用補貼。特別會計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一般會計撥入資金及再保險費收入。根據日本的財政制度,這些特別會計的實質就是政府的專項再保險基金。
(四)商業再保險公司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有的國家的農業保險法中只規定農業保險原保險,而未規定再保險制度。實踐中,農業再保險采用商業再保險形式,包括向國際再保險市場分出再保險,同時由商業保險法調整。一些發展中國家,如菲律賓、印度、斯里蘭卡、尼日利亞、玻利維亞、秘魯、摩爾多瓦等都是如此。斯里蘭卡《1999年第20號農業與耕地保險法》第20條規定,農業與耕地保險理事會可以與政府、國內或國外從事再保險業務的機構簽訂再保險合同。自1983年以來,菲律賓農作物保險公司(PCIC)通過一家倫敦再保險經紀人為水稻保險購買了損失中止再保險。1999年,又為玉米購買了超過損失再保險。高價值的經濟作物主要由國內再保險公司提供成數再保險安排。歐洲多數國家都是由私營再保險公司提供農業再保險,如法國、奧地利、德國均是如此。
二、我國農業再保險制度的構建
國外的經驗表明,農業大國和農業強國在建立農業保險制度的同時,均重視農業再保險制度的建設,作為其化解農業保險經營風險、促進農業保險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保障。尤其是在由商業保險公司或互助合作保險機構經營農業保險原保險的情況下,必須建立由政府支持的再保險機制,作為分保主渠道,同時輔之以商業再保險(包括國際再保險)。
(一)以政府支持的農業再保險為主渠道。我國目前對農業再保險的探索仍以向商業再保險公司分出為主。但由商業再保險公司(包括國際再保險公司)依托其自有資本金所能提供的承保能力有限,再保險分出成本高,條件苛刻。農業保險經營機構自主購買再保險的能力有限。可能形成對國際再保險過分依賴。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應明確農業再保險是政策性保險,是農業保險分保的主要依靠,商業再保險(包括國際再保險)只能是補充。這與農業保險原保險可以主要由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情況是不同的。
(二)合理確定農業再保險經營主體。在我國,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階段分別確定不同的農業再保險經營主體。在第一階段,先由國家財政出資設立中央農業再保險基金,并委托有關金融機構負責管理該基金,同時負責具體辦理農業再保險業務。中央農業再保險基金的資金來源包括財政撥款、再保險費收入、接受社會捐贈、銀行存款利息收入及投資收益、可以用于基金的其他資金收入等。資金運用包括支付再保險金、提供再保險費補貼、承擔基金管理費用等。具體受托機構的確定有兩種選擇:一是委托中國再保險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和經營;二是委托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辦理。
在第二階段,待未來積累了一定的辦理農業再保險業務的經驗,培養和形成一支專業人員隊伍,各地農業保險有了較大發展,相關數據資料和基礎設施較為完備,國家財力進一步增強時,應由國家財政出資設立國有獨資的國家農業再保險公司,具有法人資格,專責管理中央農業再保險基金,并承辦農業再保險業務。
在每一階段,都可同時輔之以農業保險機構向商業再保險公司和國際再保險市場分保。同時,可以借鑒核共保體和航天共保體的成功經驗,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探索成立農業再保險聯合體,辦理農業再保險。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國內現有的再保險承保能力,給各農業保險經營機構提供最大程度的再保險支持,實現農業保險經營風險在全國范圍內的分散。
(三)在相關的法律里明確農業再保險。建議在《農業保險法》或《農業保險條例》里,通過法律形式明確界定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再保險的適用范圍,對政府在農業再保險中的作用、農業再保險模式定位和農業再保險的交易規則和支持政策等加以明確,使農業再保險體系的運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建立農業再保險的財政補貼機制。具體支持內容和方式:一是對農業保險機構在投保農業再保險時給予一定比例的再保險費用補貼,幫助農險公司減輕分保的財務負擔。補貼資金來源于中央財政,補貼比例視情況而定。二是在經營初期對農業再保險經營機構給予一定比例的經營管理費用的補貼。補助資金來源于中央財政,當農業再保險費用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中央財政可以取消補貼。三是鼓勵農業保險經營機構將所經營的其他保險業務向再保險機構投保,增強再保險機構的其他業務能力。
(五)為農業保險再保險提供稅收優惠。對農業保險再保險業務實行減免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將所減免的稅收直接轉人農業再保險費的收人中去。在可能的情況下,還可以對提供農業再保險的保險機構的其他業務實行適當的稅收優惠,以吸引和支持保險機構提供農業保險再保險支持,增強國內再保險機構的經營實力。
(六)逐步設立農業保險再保險基金。農業保險試點開辦期間,在市場條件和業務管理水平不很成熟、政策支持未能到位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暫時以商業再保險的方式進行過渡,為建立政策性農業再保險體系積累經驗,培育市場。然后在眾多的經營較好的商業再保險機構中,由政府指定的專業再保險機構與農業保險經營機構簽訂農業保險成數合同、巨災超賠合同或賠付率超賠合同。在專業再保險機構內部設立農業再保險專項基金并開展運作,以提高農業再保險的自身造血功能,降低國家補貼的頻率和幅度。
參考文獻:
[1]袁祥州,朱滿德.美國聯邦農業再保險體系的經驗及對我
國的借鑒[J].農村經濟,2015,02:124-129.
[2]朱能.我國農業再保險法律制度研究[D].遼寧大學,2014.
[3]彭春凝,楊玲.論我國農業再保險的法律制度完善[J].理
論與改革,2013,01:181-183.
[4]張長利.農業再保險制度比較與借鑒[J].西南金融,
2013,04:34-37.
[5]高嵩.我國農業再保險亟須經驗和數據積累[N].中國保險
報,2012-02-14001.
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課題《“互聯網+”背景下河南省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重點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6B078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河南省“互聯網+”創新創業戰略重點與思路舉措研究》(項目編號:2016BJJ006)
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河南省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624004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