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借助網絡媒介進行人格權、財產權、知識產權等網絡侵權現象不斷出現,成為法院受理的主要民事案件。網絡用戶在網絡上進行責任的侵權,需要承擔相應的網絡侵權責任。同時,一些網絡服務人員在不直接接觸網絡的情況下也需要承擔網絡侵權責任。文章在闡述網絡侵權責任內涵的基礎上,辨析網絡侵權責任的特殊性,在對網絡侵權主體類型分別的同時闡述網絡侵權責任需要承擔的責任,最終根據案件闡述關于網絡侵權責任的立法和司法實踐。
關鍵詞:網絡侵權;侵權責任;責任主體;立法實踐
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我國網民的數量不斷增加,網絡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時也誘發了很多侵權案件,對人們的自身利益保障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人們通過簡單的鼠標操作就可能成為網絡侵權的行為人,由此需要承擔相應的網絡侵權責任。現階段,我國針對網絡侵權責任的立法規定不夠系統化,對于網絡侵權責任的認識也不夠充分,特別是在侵權主體的界定和責任承擔認定上較為模糊。為了保證網絡環境的安全,減少網絡侵權現象的發生,需要有關人員對侵權責任法下的網絡侵權責任問題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一、網絡侵權責任概述
(一)內涵
網絡侵權責任主要是指民事主體利用網絡媒介進行的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進而需要承擔的民事法律后果。網絡侵權責任本身是一種民事責任,被界定在網絡領域。網絡侵權責任帶來的損害一般包括財產損害和人的精神損害兩個方面。
(二)構成要素
第一,網絡侵權行為的出現。這種網絡侵權行為一般表現在對人格權的侵害、對財產權的侵害以及對知識產權的侵害等。這種侵害的行為不具有積極意義,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共同存在。第二,侵權人的過錯。網絡侵權行為的實施主體是人,主體在進行一系列侵權行為時候的心態決定其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責任。侵權人的過錯包含故意侵權和過失侵權兩種。故意侵權和過失侵權是對網絡侵權行為人最終需要承擔責任大小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三,網絡侵權行為和最終后果的因果關系問題。網絡侵權行為最終導致的因果關系問題遵循一定規則,包括一因一果、適用相當因果、推定因果等。第四,網絡侵權損害的后果。這種后果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害和精神性損害幾種。
二、網絡侵權主體類型分析
(一)網絡用戶
網絡用戶是借助網絡進行網絡使用、信息發布、信息接收、信息鏈接、信息傳播等行為的人。網絡用戶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和一些組織人員。網路用戶的網絡侵權行為是一般性的侵權行為,需要應用過錯責任規則原則進行處理。
(二)網絡服務提供者
網絡服務提供者也是ISP,被人們也稱作是網絡服務商或者服務提供商。在網絡分工日益明確的今天,網絡服務提供者類型增多,主要分為網絡接入服務提供者、網絡信息存儲服務者、網絡空間服務提供者、網絡搜索服務者等。
(三)其他主體
其他主體是指沒有和網絡直接接觸也能實行侵權行為的人,表現為教唆和幫助行為。這些人員包括負責網絡分工的人、教唆網絡侵權的人、幫助人等。
三、網絡侵權行為分類
(一)共同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是指人共同侵害他們權益,帶來損害的行為。同時,基于同一種主觀的共同侵權行為也可以被稱作是共同正犯。侵權人主要包括了實行人、教唆人和幫助人。共同侵權行為一般是侵權行為的主體和能夠直接接觸網絡的人共同實施的網絡侵權行為。比如,王某因為事情和李某爭吵,想要報復李某。王某的好友張友知道了之后向王某提供電腦,并為王某編造侮辱李某的言語,在網絡上發布這些言語來侮辱李某,由此導致李某的社會評價下降,個人名譽受到了傷害。案件中的王某沒有直接和網絡接觸,但是他和好友之間的行為構成了共同侵權。
(二)特殊侵權行為
特殊侵權行為中存在替代責任人,在對他們侵權行為造成損害的時候承擔的是賠償責任。這種替代責任,責任人是間接責任主體,和侵權行為人之間存在隸屬、監護、監護和代理的關系,對侵權行為人具有一定的支配、管理權利。其承擔的責任和自身對他們侵權行為的控制能力有關。
四、侵權責任法視野下的網絡侵權責任的承擔
(一)單獨責任
1.網路用戶的單獨責任
網絡用戶借助網絡媒介和網絡環境進行信息的使用、發布、接收和傳播。在這些行為的實施中網絡用戶單獨實施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需要相應承擔單獨的責任。網絡用戶的單獨責任一般體現在侵權人和被侵權人之間。網絡用戶單獨侵權的責任行為構成要件包含網絡侵權行為、過錯、因果關系、帶來的后果四個要素。現階段隨著網絡的發展,我國網絡用戶數量較多,為此,司法方面無法準確確定網絡侵權行為網絡用戶。
2.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單獨責任
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網絡接入服務、信息存儲服務、空間服務、內容服務等方面需要為自己單獨實施的侵權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基于網絡服務提供者類型的不同,其所需要提供的服務和單獨承擔責任的構成要件也不同,但在最后都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二)連帶責任
1.發展的理論基礎
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彼此之間能夠公共實施網絡侵權。這種侵權行為需要承擔的責任問題,不同的學者承擔不同的觀點。主要的觀念包括間接侵權理論下的責任承擔問題和共同侵權理論下的責任承擔問題。我國實行的共同侵權理論是指網絡侵權責任主體之間需要共同承擔網絡侵權責任,具體包括連帶責任、按份責任、補充責任等。共同侵權行為主要包括加害行為和共同危險行為。在共同加害星期中包括加害、教唆和幫助行為。共同侵權行為的根源在于共同的過錯,在具體的體現上可以是共同危險行為,也可以是共同加害行為。連帶責任一般是指受到網絡侵害的人擁有向共同侵害人、共同行為人請求全部賠償損失的權利。連帶責任是一種整體性的責任體現,是法律規定的責任形式之一。
2.重要認定標準
連帶責任的認定標準也是網絡共同侵權行為、共同過錯、因果關系問題和后果界定的標準。網絡用戶之間的連帶責任劃分較為簡單。文章研究是主要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所需要承擔的連帶責任內容。這種連帶責任的認定標準體現如下:第一,網絡服務提供者了解侵權行為的存在,但是采取的是放任不管的政策。第二,網絡服務提供者具備主觀侵權的意圖,體現在過失和故意侵權兩個方面。第三,網絡服務提供者具備控制侵權行為的權利。第四,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對侵權行為的處理能夠從中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
(三)其他主體和網絡用戶、網絡提供者之間存在的連帶責任
1.其他主體和網絡用戶之間存在的連帶責任
其他主體和網絡用戶之間存在的侵權行為一般表現為共同侵權行為、教唆行為以及幫助行為三種。其他主體和網絡用戶實施的這種共同侵權行為具有一樣的過錯,能夠帶來嚴重的侵權行為后果,這種關聯也是形成連帶責任的重要條件。
2.其他主體和網絡服務提供者之間存在的連帶責任
其他主體和網絡服務提供者之間存在的連帶責任認定較為復雜,但可以應用網絡服務提供者承認的連帶責任來作為基本認定標準。
(四)間接責任
在民事法律的理論上,停止侵害、障礙的排除和危險的消除等屬于物權方面的訴訟。損失的賠償屬于債權方面的訴訟。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對八種類型需要承擔的侵權責任形式進行了明確的界定。網絡上的侵權責任救助包括事前救濟侵害的停止和事后救濟侵害的補償。其中,侵害的停止是指權利人在得到了侵權信息之后,向有關網絡服務提供法律規定的侵權通知。通知的發展代表向網絡服務提供者發布了合乎法律的侵權通知。刪除處理則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侵權行為責任的承擔。損失的培養是指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網絡用戶出現的侵權行為所采取的措施。
五、網絡侵權責任的立法和司法實踐分析
(一)網絡侵權責任立法
1.發展現狀
對于網絡侵權責任的立法一般涵蓋了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地方規章等內容,但是還沒有形成專門化的立法,缺乏系統化的法律體系支撐發展,關于司法操作的法律規范內容也不過,由此對人民基本權益的保障是不充分的。在法律環境不健全的情況下,還會在不同程度上阻礙網絡產業的有效發展。在2012年的時候,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通過了關于網絡傳播權民事訴訟案件的處理規定,對網絡權利人、網絡服務提供者以及社會公眾的利益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同時也對民事傳播糾紛案件內容進行了程序化的規定。
2.現階段網絡侵權法律規范存在的不足
第一,關于網絡侵權責任的法律規定較小,立法系統不完善。對網絡侵權責任問題的法律規定內容較少,法律層面的立法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網絡侵權責任內容的劃分體現在各項法律規范中,但是卻缺乏專業的立法,法律體系不完善。第二,網絡侵權責任法律條例規定的適用范圍較小,一些法律規定對網絡侵權責任的立法缺乏實際的參考價值。
3.國外對網絡侵權責任法的立法規定
美國對網絡著作權的侵犯行為進行了限定,對四種類型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著作權利責任進行了限制,具體內容如下:第一,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四種類型進行界定。第二,對網絡服務提供者所需要承擔的著作侵權責任進行限制。當出現著作侵權案件之后,網絡服務提供者不需要制作網絡內容。歐盟的《電子商務指令》對網絡服務提供者免責問題進行了規定,其免責的條件是沒有對網絡傳播信息進行更改和替換。德國的多媒體法對網絡侵權責任中的網絡服務提供者類型進行了明確,對各個主體需要承擔的責任內容進行了規定。
4.我國網絡侵權責任對國外立法的借鑒
我國對于網絡侵權的責任立法規定一般集中在網絡服務提供者類型、網絡服務提供者需要承擔的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免責問題方面。美國的避風港規則被我國應用在網絡版權領域、搜索引擎領域、網絡存儲管理等領域,并經過發展將其延展到民事權益領域。根據我國網絡發展的快速,我國迫切需要專門的網絡侵權責任法。基于此,在對網絡侵權行為、網絡服務提供者類型、連帶責任明確的基礎上,將司法實踐中的法律內容作為網絡侵權責任法指定的依據。另外,立法的指定需要保證和網絡用戶之間的平衡管理,也要注重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相關主體之間的責任管理。
(二)網絡侵權責任問題的司法實踐
1.國外對網絡侵權責任問題的司法案例
美國的谷歌案件是提供搜索引擎服務提供者侵權案件,谷歌在沒有經過允許的情況下對perfect10公司擁有版權的圖片進行緩存處理。由此導致該公司對谷歌的起訴。法院根據作品的使用性質、目的、數量、潛在市場影響對案件分析確定谷歌制作的縮略圖沒有構成侵權行為。在2007年,我國國際唱片公司協會對阿里巴巴起訴的案件,按鍵式提供鏈接服務提供者的侵權事件。立法對該案件的處理雖然都應用了避風港的規則,但是出現了不同的判決結果。
網絡侵權行為具有復雜多樣的特點,法院在受理這些網絡侵權案件的時候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并需要在一定的標準下來進行裁量,從而實現對網絡侵權案件的科學處理,實現社會治理效果和法律治理效果的高度統一。
2.我國網絡侵權司法實踐的策略分析
第一,加強對責任主體的充分認定。司法在網絡侵權案件處理上的體現集中表現在新型網絡侵權案件的審理方面。在審理的過程中需要應用搜索引擎、電子公告、博客、電子商務和郵件等,即利用各種通訊系統實現對網絡侵權案件的高效處理。網絡侵權責任主體一般包括網絡用戶、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其他主體三方。網絡侵權司法實踐的順利進行需要明確三方的主體身份。第二,加強對網絡侵權行為的認定。網絡侵權行為體現在對他人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或者隱私權等權利的侵害。對于這些侵權行為需要從行為人是故意還是過失、受害人帶來的損失、行為和損害之間因果關系問題進行考慮。第三,對連帶責任的認定。連帶責任的認定標準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了解侵權行為;其次,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具備主觀上侵權的想法;最后,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具備控制侵權行為的能力。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面對多種多樣的網絡侵權事件,被侵害權益的人想要查找到實行侵權的個體或者群體是較為困難的,這是因為網絡用戶自身的身份較為神秘。為此,國家法律會將侵權的責任拋給網絡服務的提供者,不理性的責任劃分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網絡的發展。為了實現網絡的穩定、科學發展,需要相關人員能夠根據案件實際來科學處理網絡侵權責任事件,將法律手段和其他有關手段綜合使用,從而在本質上解決網絡侵權問題。
參考文獻:
[1]朱曉寒.P2P技術環境下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版權侵權責任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
[2]劉婷.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的侵權責任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
[3]陳澤宇.網絡服務商的專利侵權責任認定——兼評《專利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見稿)》第七十一條[A].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2015年年會論文集[C].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2015:8.
作者簡介:
信萍萍(1988~),女,漢族,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