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民
【摘要】在《科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的方式,引領學生走進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科學是科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科學課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使兒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讓學生在課堂內外經歷預測假設、實驗驗證、搜集證據、討論改進、記錄交流等探究環節,使科學課成為科學探究過程的簡約復現。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求是精神,促進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科學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教材主線 興趣培養 問題設計 探究體驗 回歸本真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基本理念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瓕W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
其教學建議指出:教師應“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親自介入并認真觀察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隨時掌握他們活動中取得的進展、面臨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對活動的狀況及時作出判斷,并決定應當采取的指導策略”。科學課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使兒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應該扎實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讓科學課真正回歸本真:
一、以教材為主線,引導學生回歸生活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這樣的活動“可能需要課外活動的配合”。要“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身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更廣闊天地”。
最近在網上看了一篇小學科學課教學的成功案例,課題是《噴水壺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具體教學案例詳見教材。
《噴水壺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一課的教學關注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返回到學生的生活,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學生有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身邊的知識、發現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學生在親身體驗后對知識的理解更深,掌握得也將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精神。
二、以問題設計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個性
小學生一般處于認知發展的前操作和具體操作階段,在具體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動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語言講授課本更加適合兒童認知發展,兒童比較容易接受親身體驗所獲得的知識。小學生的“探究活動”重要的是過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培養他們發現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因此,只要學生能夠真正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即使探究結果沒有得到預期的結論,但學生卻經歷了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激發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們得到的結論是錯誤的,但失敗的教訓同樣是一種收益。要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給予積極的評價。我們應該用一種全新的、賞識的眼光來積極評價孩子們的探究活動。要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要把他們遭遇的挫折和失敗轉化成再探索再學習的動力。這是保護和促進兒童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熱情的關鍵。
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問題來學習,再通過學習來生成新的問題,打破時空界限,開展課后的后續性研究活動。執教《尋訪小動物》一課時,學生通過學習激發了觀察動物的興趣。有的學生喜歡觀察螞蟻,我就鼓勵他,課后,你觀察一下螞蟻,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歡吃什么?它是怎樣找食物的?并做好記錄。通過學生課上課下的自主探究,生成了許多新的問題,如螞蟻搬家說明了什么?冬天它為什么躲起來?螞蟻會迷路嗎等等。
三、以知識目標為載體促進目標達成
《科學課程標準》對于知識目標的要求是:“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這就指明了小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從內容上來說,是與自身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所以我在教學《誰流得更快一些》時依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選用了水、食用油、蜂蜜、豆漿、洗潔精五種液體來研究;從難度來說,淺顯的、便于兒童掌握的,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兒童認知水平的。所以學生就可能對液體的顏色、形狀、氣味、味道、輕重、流動速度等感興趣:從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說:只要知道就行,只要能夠把知道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由此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而不去強求深刻理解、靈活應用甚至進行發明創造。因此學生對液體的密度、黏稠度、表面張力、毛細現象的性質知道即可,不去苛求為什么這樣。
四、以探究體驗為核心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求是精神
探究既是科學課程學習的目標,也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是親身經歷探究過程。我們在科學課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使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因此,我們常常設計以下的探究機會讓學生來親身經歷、感悟體驗,從而理解科學。執教《水》一課時,我先讓學生進行一個“猜猜它是什么液體”的游戲。老師做示范:它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的形狀,會四處流動,生物缺不了它,它是什么?鼓勵學生也試著自己創制一條謎語供小組成員猜測。設計編寫謎語是學生綜合的觀察探究、學會描述的科學方法的訓練,也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利用了學生愛做游戲和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引導學生有旺盛的探究欲望,既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調動了大家共同參與的學習積極性。
培養學生養成提問-預測-假設-驗證的研究方法和習慣,學會制定實驗方案,要明白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研究,而不是盲目地玩。執教《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時,我放手讓學生分組討論證明的方法,實驗時應該注意什么?為什么?誰還有與眾不同的方法來證明?然后交流實驗方法并做出假設后請學生進行演示、驗證。學生想到用兩個保鮮袋去天平稱上稱一稱、平衡架上比一比、抽去一個杯子里的空氣與另一個杯子來比重量……不局限于課本上的實驗方法,方法多種多樣,學生的創新思維被激發了,課堂也就活躍了,學生的研究熱情特別高漲。哪怕假設是錯誤的,老師也不在實驗前指出,而是讓他們自行研究后,用事實來發現自己的錯誤,從而對事物的認識深刻而雋永,因為他們親歷了,感悟了,體驗了,效果遠遠勝于老師的幫助。
在新課程的熏陶下,學生的思維和行為習慣發生了質的改變。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擴大和延伸探究范圍,來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