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生
[摘要]受益于教育信息化領域的技術進步,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等受到師生的關注和重視。不過,由于計算機的局限性,學生無法高效地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這給新型教學模式的開展帶來不便。智能手機具有吸引大眾消費、方便快捷的特性,在移動教學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智能手機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更是在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的同時,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良好機遇。
[關鍵詞]智能手機 移動教學 混合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218-02
一、引言
最近這些年,教育信息化領域日新月異,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也蒸蒸日上。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等全新的教學模式日漸受到廣大師生的關注。它們高效、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直觀、條理化的教學內容,加上方便、系統化的管理模式,讓師生受益匪淺。
然而,它們都是基于計算機網絡才能開展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起來還有諸多不便。很多本科生沒有自己的計算機,需要到學校機房中才能登錄學習。而學校的機房數量有限,使用時間上也有嚴格的規定。
因此,探討一種新的網絡教學平臺很有必要,即便不完全取代計算機,至少可以作為一種有益的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更便捷、高效地學習。
二、智能手機的工具性
教育技術賦予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時代特征,從古代的竹簡、線裝書,到當代的黑板、粉筆,到現代的電子教材、網絡教學平臺。在教學過程當中,歷代師生都能夠主動嘗試、接受和使用新技術與新工具。畢竟,它們能給師生帶來各種便利條件和新鮮獨特的應用感受和心理體驗。
凡是新技術都必然具有工具性和消費性。所謂工具性,指新技術能夠滿足或解決工作中特定的工具性需要的屬性,比如智能手機進行通訊以及數據處理。消費性指新技術能夠滿足人們某些情感、心理需求、時尚追求或感官娛樂的屬性,比如智能手機會體現出使用者追求新奇、時尚的需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某些群體在工具性之外的審美或藝術類的復雜需求。(趙國棟,2015)
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蘋果公司的智能手機,它不但能夠滿足與他人溝通交流的工具性需求,操作簡易,功能豐富;而且,它也能夠滿足消費性需求,設計精致,外觀炫麗,具有杰出的消費性特色,完全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讓無數蘋果機的擁躉為之傾倒。
如果僅僅考慮消費性,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受到智能手機的吸引,因為,任何新技術,尤其是站在時代最前沿的新技術,無不具有無與倫比的魅力。但是,智能手機的工具性卻有可能受到很多變量的制約和影響,比如消費者的興趣、性別、工作、個性、年齡、教育和個人傾向等等。因此,如果我們把新技術看成是普通消費產品,一般都會寬容對待;但如果我們把新技術納入職業需要,準備將其引入到我們的工作當中,大家的態度就不再一致,會體現出旗幟鮮明的巨大差異性。
智能手機應該說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特色的一項新技術,其在教育當中的應用更是前景廣闊。現在十分普遍的現象是,如果我們僅僅從消費性的角度來看待智能手機,則無論教師還是學生,絕大多數人都對其持歡迎態度,畢竟智能手機給師生帶來的實用性和便捷性超過了計算機??墒?,一旦我們討論智能手機的工具性時——也就是將其應用在我們的教學中,師生們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
為數眾多的教師認為智能手機對學生的學習有負面影響,它們不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還會占用學生大量的時間。因此,一般來說,對智能手機持消極態度的教師大有人在。但是,對學生來說,使用智能手機進行學習不但是一種新穎的體驗,同時還可以完全自主地決定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采用何種方式學習知識,甚至是自主決定學習哪些內容。因此,學生對智能手機當然持歡迎和積極的態度。
由于智能手機的便捷性,學生,甚至是教師都可以通過它們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隨時隨地預習、學習和復習。更重要的是,有了智能手機這個平臺,學生可以自行定制學習時間表、自行安排學習進度,乃至于自行決定學習內容,這才是真正的自主學習、按需學習,不但能夠提高學習效率,更能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
由此可知,要想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智能手機作為教學平臺,就必須首先讓教師從理念上、思想上接受這種新技術,教師對待新教學工具的主觀態度決定了智能手機在教學中的客觀應用。唯有教師認同智能手機與其職業發展有明確的正關聯,他們才可能采取歡迎的態度。
因此,智能手機的消費性決定了其在消費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它的工具性則決定了其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兩者如果能夠整合在一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潛能和功用,為師生帶來前所未有的生活和學習體驗。
三、智能手機與教師職業發展
教師的職業發展涵蓋很多方面,主要有:
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比較,通過深入學習和廣泛閱讀增強對教師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增強職業認同感。
通過學習新教學方法和新教學手段來保持職業的新鮮感,從而保持對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專業學習、技能培訓等活動,加強自身的職業水平,這主要包括專業能力、教師技能和科研素養等等。
教師職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從根本上培養自身對職業的成就感,從而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能開拓出個人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空間,而不是在各個階段上下起伏不定。
由此可見,從上述的幾個方面來分析教師發展的過程,我們發現,正確使用各種新教學技術,尤其是基于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將有可能對教師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機遇。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教師意識到信息技術對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他們敏銳地發現,借助于網絡,可以讓自己的教學與學術成果沖破校園的藩籬,沖破象牙塔的束縛,向社會傳播,其教學效率遠非傳統教學技術所能相比。
當前正廣泛開展的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都屬于這種情況。由此可見,將新技術、新工具和互聯網整合到一起,加上互聯網前所未有的傳播速度,必將會使整個社會都從中獲益。
構建以互聯網絡為通訊媒介、以智能手機為信息終端的教育平臺,能為教師創造一個廣闊的職業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教師的職業發展潛力可以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這個空間實際上是教師得以自由發揮的職業舞臺。
傳統的教學環境有諸多限制教師職業發展的不利因素,比如學位、學歷、地域、職稱、科研、經驗、經濟條件等。但在新型教育平臺下,這些不利因素可以被極大程度地削弱,教師高昂的教學熱情、自由的教學風格、新穎的教育技術、獨特的教學思路等要素則得以彰顯。如果能夠運用得當,教師會發現,這個廉價、便捷的教育平臺給他們創造了一個自由、民主的教學環境,給他們的職業發展創造了一個平等、全新的起點。
四、智能手機與學生自主學習
要把作為現代教育技術代表的智能手機被納入到教學當中來,就必須在傳統講授式教學方式的基礎上積極探討新的教學和學習方法,而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是最具潛力、最具可行性的一種方法。
所謂的混合式學習,指的是創建一種將過去傳授式教學和基于技術媒介的現代化教學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學習環境中的一種學習方法。其獨特之處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這兩種教學模式的長處來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以達到教學效率最大化、學習效果最優化的目的。何克抗教授(2004:37)認為,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其核心思想是根據不同的問題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教學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體與信息傳遞方式進行學習,最終達到學習效果最優化。
在混合式學習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各個因素在所有的環節中、在所有的層面中都相互混合。比如,傳統教具與現代新工具(黑板與投影儀)、印刷教材與電子課件、課堂講授與微課慕課、集體學習與小組學習、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等等的相互混合。
翻轉課堂正是應混合式學習的需求而產生的,它不僅能夠充分體現混合式學習的學習理念,更能充分發揮混合式學習的優勢。所謂的翻轉課堂,指的是以傳統的面授式課堂教學為核心,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將教學環節優化重組的一種新型教學組織形式。也就是說,教學不再遵循傳統的教師課堂面授、學生課后學習教學流程,而是改為學生課前學習、教師課堂組織討論的次序。這樣的改動不僅僅是教學結構的重組,更是將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調整為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種變化。
在翻轉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把課堂上的時間都用來面授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學生可以在課前通過智能手機自行學習。教師提前把教學內容制成多媒體教學課件,并發布到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生通過觀看教學視頻,收聽教學音頻和瀏覽電子讀物等方式進行學習。學生還可以通過即時通訊工具和同學溝通,比如分組學習,分配學習任務等;教師當然也可以和學生在網上交流,比如輔導答疑、發布學習任務等等。
學生還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提交作業、上交論文和擴展學習。教師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管理教學、評價學生。而學生也可以互相評價,甚至評價教師。這種即時性的形成性評價顯然比傳統的單一性的終結性更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而且,形成性評價可以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動態地體現出來,讓教師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學習傾向。這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至關重要。
五、結語
新的教學工具、新的教育技術勢必會促成革新和進步,縱觀教育史,我們會發現每次出現這種進步,人們便會殷切地期待會由此推動前所未有的教育革命,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比如:電影出現之后,很多人認為視頻教學完全可以取代傳統教學,教師不再重要;投影儀出現之后,很多人認為投影更加生動直觀,黑板只是可有可無的補充;計算機出現之后,很多人認為書本不再有用,電子教材、多媒體課件完全可以取而代之;智能手機出現之后,更有人認為學生可以通過利用碎片時間來學習,甚至學校都不再有必要保留。從廣播、電影、電視、計算機、網絡到智能手機,人們一直在期盼,而愿望卻一直未能實現。新技術和新工具對教育的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都不為過,然而,如果只是注重教育技術而忽略了教育本身,顯然也是錯誤的。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不斷引入新技術才能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動力,為教育改革創造機遇。這個過程對于廣大師生來說任重道遠,無法一蹴而就。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07).
[2]趙國棟.微課、翻轉課堂與慕課實操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