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晉勇 肖安定
摘 要:法官員額制作為新一輪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已在各地試點逐步展開。未入額的法官工作將如何開展,不僅關系到全國數以萬計的未入額法官的職業發展路徑選擇,也與解決當下解決法院面臨的“案多人少”問題息息相關。本文試圖借鑒我國臺灣地區候補法官制度,以求探索一種符合司法規律和人性化的未入額法官在司法改革過渡期內的工作模式,讓司法改革在提升法院案件質量的同時能兼顧到審判效率的問題。
關鍵詞:未入額法官;司法改革;工作模式
一、提出問題:以H法院現有法官組成為例,案多人少與法官員額制之悖論
H法院屬于F省沿海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城區基層法院,現有中央專項政法干警編制136人,其中擁有審判員職稱人員56人、助理審判員職稱人數28人。2015年該院作為F省首批、全國第二批司法改革試點單位,首次選任40名入額法官,上述員額法官已經公示。其余44名具有審判資格的法官將面臨未入額后的職業選擇問題。44名未入額法官中有審判員16名,助理審判員28名。未入額的16名審判員或因身體原因,或因知識業務結構不適辦案,絕大部分在入額選拔時表示不愿入額辦案,或可以適當辦理少量案件。未入額的28名助理審判員,大部分從事審判業務時間(含作為書記員的時期)從5-7年不等,已辦案的助理審判員工作積極性較高,2015年全年結案300件以上的12名法官中有5名為助理審判員。
近年來,受立案登記制及轄區經濟活躍等因素影響,該院案件受理數呈井噴式增長,2015年該院全年收案14629件,其中民商事案件9303件。2015年民商事案件結案7981件,其中調解、撤訴案件4291件,調撤率為53.77%,989件系被告缺席判決,被告缺席判決率11.14% 。2016年一季度民商事案件收案同比增長達56.72%。如果按照入額法官才具有辦案資格的要求,預期2016年每個入額法官將面對超過500件的辦案量。同時,受立案登記制及舉證制度等程序法規范未嚴格落實的影響,管轄異議、訴訟保全、調查取證等工作日益增多。面對日益增加的辦案工作量和近十年不變的工資以及日益減少的福利待遇,部分業務能力較強的法官陸續提出辭職,2015年至2016年一季度,該院有1名庭長、1名審判員及1名助理審判員辭職離開法院。
二、分析問題:將未入額法官轉任為法官助理辦案模式的利弊分析
員額制改革的初衷在于建設一支正規化、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法官隊伍,并以此為基礎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員額制后,具有法官職稱的人必須在審判一線辦案,這是符合司法規律和所有法院工作人員的預期的。但是面對不斷增加的法院案件受理量和確定的法院員額編制所造成的工作壓力時,許多法官開始了疑問:我們是否已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我們當初為何而出發?如果員額制只是做一道簡單的減法題,把現有部分“優秀”法官重新任命一次,而不注重辦案模式,司法責任的重塑,員額制改革的初衷將難以實現。
長期以來,我國法院系統實行審判員—書記員的工作模式。以書記員身份進法院工作的法學專業學生,在經歷了一定年限的輔助辦案鍛煉后即轉型為助理審判員,擔任審判工作。這種辦案模式和法官成長路途在日益注重程序權利和日漸復雜的社會法律關系面前日漸捉襟見肘。各地法院紛紛借司法改革的東風,在實施法官員額制的同時,把未入額的法官改任成法官助理,但由此引發的是法官助理和書記員的分工不明確、考核機制不健全、由法官轉型的法官助理工作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傳統的辦案模式及法官培養模式必須進行改革,但不能簡單把一部分法官改成輔助人員了事。員額制改革的初衷在于建設一支正規化、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法官隊伍,并以此為基礎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但是如果員額制只是做一道簡單的減法題,把現有部分“優秀”法官重新任命一次,而不注重辦案模式、司法責任的重塑,員額制改革的初衷將難以實現。
三、域外借鑒:我國臺灣地區候補法官制度與多樣化司法輔助力量的合理性分析
與祖國大陸地區的司法體制恢復年限相比,臺灣地區的司法體制經歷了更久的積淀和改進。臺灣地區的法官主要來源以考訓為主,要成為一名法官需經歷職業培訓、候補(試署)法官、實授法官三個階段。經司法官考試合格的錄取人員應接受為期為一年半至兩件的司法官學習、訓練,訓練合格后,以候補法官身份分派各地服務,候補期為5年,候補期滿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試署期間1年,期滿后由地方法院或其分院查缺派用。大陸的書記員—法官助理—法官工作模式雖然較原來的書記員—法官工作模試有所進步,但在無完備的業績評價體系的情況下,法官助理模式面臨著能否真正從法官助理中擇擾選任法官的問題。筆者建議在法官助理與員額法官之間設置候補法官這一職位,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尚未入額的法院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也能暫時緩解員額不足對法院、法官工作的沖擊,同時為員額法官的優勝劣汰提供足夠的備選力量。
臺灣法院還設置有司法事務官和書記官,以分擔或協助法官的工作。司法事務官專門負責辦理調解、督促、保全、公示催告,拘留以外的強制執行等事務。臺灣地區的書記官屬于行政性質的公務員,其主要工作任務為紀錄、執行、文書、內勤、資料及訴訟輔導等。書記官分為一等、二等和三等書記官。書記官的退休、撫恤及其他關于人事及待遇的保障,適用“公務人員退休法”、“公務人員撫恤法”及其他公務人員相關法令,與一般的公務人員并無不同。
四、解決路徑:未入額法官分類轉型與漸進式辦案模式分析
目前未入額法官轉任法官助理后,將不能直接從事審判的核心事務,不利于從法官后備力量的建設。筆者認為應參照我國臺灣地區的候補法官模式,在法官助理與員額法官之間設置候補法官作為員額法官的預備期,以使將來走上法官職位的人員有充分的職業培訓和積累。同時,法院應設置多種單獨的司法輔助人員管理序列,如司法事務官、執行官、書記官、法官助理、司法行政人員等。未入額法官按自愿報名、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確定上述各類法院工作人員。具體來說:
一是部分年紀較大,法學專業基礎較弱的未入額法官可以轉型為司法事務官,負責保全、調查取證、司法鑒定等輔助事務。在優秀的司法輔務事務人員奇缺的狀況下,這些經驗豐富的老法官完全可以勝任保全、調解、調查取證等事務。只要工作量不要超負荷,加上適當的引導與激勵措施,其工作積極性是可以在適當范圍內得以調動的。
二是剛入法官不久的正式在編書記員,符合條件的可以任命為法官助理。由于各地在試行司法改革后都不同程度上對助理審判員的停止了任命,改革后的書記員可能單獨序列管理。這部分尚未任命助理審判員的正式編制書記員在經過一至兩年的書記員工作后可以從中優先選任法官助理,將來再從法官助理中擇優選任候補法官。
三是應盡快建立單獨的書記官制度。筆者并不贊同2003年《人民法院書記員管理辦法(試行)》中規定的書記員全部采用聘用制的方式來招錄。因為書記員工作內容固定、而且從事記錄、送達、歸檔等輔助事務同樣是司法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當事人來說,習慣上無論是書記員還是法官都代表著法院的形象,如果全部實行聘用制的書記員,在目前聘用人員待遇與正式公務待遇相差較大的情況下,不利于書記員隊伍的穩定與司法輔助事務的順利開展。
四是已經辦案的部分年輕的助理審判員可轉型為候補法官,按照年限和能力逐步承辦案件。承辦部分案情較為簡單的普通程序案件,合議庭由員額法官擔任審判長,并由員額法官對候補法官的裁判文書進行審核簽發,這樣既能防止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弊端,也能使候補法官在員額法官的指導下逐步積累司法裁判的經驗;一定年限的候補法官者可以參加正式法官遴選。未遴選上的候補法官可以選擇待兩年后再次參加遴選,也可以按自愿轉任司法行政人員或者司法事務官。
五是員額制改革后應實行盡量細化的不同崗位職業招錄管理。員額制改革后,無論司法事務官、書記員、法官助理還是候補法官在招錄時均應分開招錄,并在招錄公告中明確各業務序列實施單獨序列管理。這樣可使得部分律師、學者可能會愿意以候補法官的身份來法院工作,并逐步過渡到正式員額法官,減少因成長體制不同而產生的排斥反應。同時也可以盡量減少法學專業人才在過多的輔助性司法事務中浪費太多的時間,以提高整體司法產生效益。
參考文獻:
[1]蔣惠嶺、楊奕:《臺灣法官選任的“雙軌”》,載《人民法院報》2014年7月11日,第8版
[2]豐霏:《法官員額制改革目標與策略》,載《當代法學》第2015年第5期
[3]薛永慧:《臺灣地區司法社會化改革研究》,載《臺灣研究》,2015年第3期
[4]史慶璞:《法院組織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
[5]姜世明:《法院組織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