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于多年教學實踐經驗,本文旨在從“興趣是幼兒求知的內在動力”和“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兩個方面闡述如何用興趣來幫助幼兒進行自我教育。
【關鍵詞】興趣 幼兒 自我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039-01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斯賓塞認為,如果想讓孩子的興趣持續下去,就不要隨時隨地滿足他。因此,持續的保持興趣是進行自我學習的必要條件之一。
一、興趣是幼兒求知的內在動力
在猶太人種族里,當他們的孩子剛剛懂事的時候,孩子的母親就會將蜂蜜滴在書本上,讓孩子們去嘗一嘗書上的那一滴蜂蜜的味道。從第一感觀和知覺上,讓孩子就懂得蜂蜜是甜的,書本也是甜的道理,使人從小就像愛吃蜂蜜一樣愛啃書本,在幼小的心靈上打下熱愛讀書學習的烙印。猶太人利用蜂蜜去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使得猶太人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
課堂教學是幼兒和教師共同創造的,孩子在課堂上的反應是對教師教學的反饋。激發孩子的興趣,是教師順利進行教學的前提和重點,對于孩子發自內心地學習知識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兒時期,自學能力的培養能體現孩子學習的主體作用。自學能力是每個孩子都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需要教師和父母及早培養。孩子自學能力的養成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態度有很大關系。如果父母對孩子過于保護,對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孩子就難以養成獨立的性格。所以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習探索,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的習慣,使他具備發展的基本素質。[1]因此要在幼兒階段逐步實施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能力。
例如,班級里的小琪這段時間對醫生這個職業充滿了向往,于是我就專門開辟了“急診室”這塊區域。于是每天的區域活動時間,這里就成了最熱門的區域。“病人”自發排了一列長隊掛號,“專家”來診斷。一會兒這個得了重感冒;需要喝雙黃連口服液,一會兒那個嗓子疼,得喝止咳糖漿;更有趣的是給一個小男孩看病,像模像樣把脈很長時間不說話,我就問她:“大夫,這位病人得了什么病啊?是不是很難診斷?”她的表情很是奇怪,說:“我什么毛病都能治,就是神經病我治不了。”好笑之余,我給她糾正:“有治不了的毛病就得多學習,只有認真學習,當你的腦子里有很多很多知識的時候,你就什么毛病都可以治了。”她用力點點頭。學習積極性提高了不少。如今,她已經能知道一些比如感冒、咳嗽、上火等常見毛病的治療,以及一些常用藥的功效。在她學習、游戲的過程中,她想當醫生的興趣不減反增。
在利用孩子的興趣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教育的時候,有這樣一些建議:
1.提供必要的幫助,比如工具、材料、書籍等。
2.把從興趣到成果的過程完全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適當介入,給予鼓勵和支持。
3.有機會讓孩子自己講解。
4.提出一些新的問題,讓孩子自己來找答案。
5.準備一個階段性評估表,讓孩子自己能清晰看到自己的成果和評價的變化。孩子會很重視這種變化,并會從變化中思考獲得更好的評價的方法。
6.如果想讓孩子的興趣長久地持續下去,就不要隨時隨地滿足。“七分飽的程度最好。”
二、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根本,是幼兒學習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出幼兒的興趣,他才愿意學,才能學好。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孩子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以孩子為主體,從孩子的身心特點出發,進行自我教育,使其在他人教育的引導下,養成自我教育的習慣,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讓孩子的個性心理,人格特征正常、健康地發展,各方面的素質才能得到逐步提高。古往今來,無數的事例表明,孩子的興趣不管看起來多么無用且離奇,也同樣可以通向對他一生具有偉大意義的自我教育,一旦獲得這種能力和習慣,他就會變成一個杰出的、優秀的、有教養的人。例如,喬丹小時候是兄弟姐妹中最讓父母操心的一個孩子。生長在棒球之家的他從小卻對籃球情有獨鐘。老喬丹認為他是家中的“敗類”,朝思暮想的就是打籃球。在自家后院簡易的籃球場起步的喬丹。12歲就和小伙伴一起為自己的學校贏得了北卡州少年籃球賽冠軍。1982年,北卡萊羅納大學生與喬治敦隊進行全美大學生籃球聯賽冠亞軍決賽,喬丹為球隊投入了制勝的一球,那一夜,邁克爾喬丹這個名字飛向了全國。
在孩子自我教育的過程中,適當的引導是必須的,但引導并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結果或幫助孩子去做一些本來孩子通過努力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而是給孩子動手的機會,或為他們提供必備的工具,引導他們通過實踐自己去找答案。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也不要冷嘲熱諷,而是鼓勵孩子,讓他們有勇氣去面對。
參考文獻:
[1](美)格塞爾、伊爾克主編,《現代文明中的嬰幼兒:兒童行為和人格培養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77-282頁.
作者簡介:
劉瑞(1982.10-),女,漢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人,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盛世康城幼兒園教師,小教高級,從事學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