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
【摘要】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小學英語教師都飽含熱情的投入到課堂的創新和改革試驗中,英語課堂上出現精彩紛呈的熱鬧景象,甚至有些出現了華而不實的現象,因此,強調英語課堂的有效性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我從“有效的教學準備”、“有效的教學活動”、“有效的教學評價”三個方面來闡述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課堂 發散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01-01
有效課堂理念的提出,說明小學的課堂光拘泥形式還是不夠的,英語課堂過分注重形式多樣,照本宣科,而開放型的、能激發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和發散學生思維的課堂教學還比較少。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忽視對學生的基礎、能力的關注。課堂教學不能針對學生的實際,對所學內容進行整理,如進行有效的取舍、組合、拓展、加深;課堂教學中沒有將重難點滲透,這樣學生原有的知識就不能進一步得到深化,同時,課堂留給學生自疑、自悟、自練、自得的時間十分有限,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也要有條理的設計課堂“三步走”戰略:課前“學生需要學什么”,課中“學生學到了什么”,課后“學生還需學什么”。
一、有效課堂的定義
英語課堂的有效性,是指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教學任務得到最好的完成,換言之,也就是學生獲得的知識最多,收獲最大,而且接受知識的過程是愉快的,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判斷一堂課的教學的有效性主要看其是否達成傳授者所預定的教學目標,判斷學習者是否能夠掌握既定的教學目標并能達到一定程度的運用。為達成這些目標通常采取的教學策略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與課后的策略。
二、有效的教學準備,保障有效的課堂
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充分細致地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設計實施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教師在研究教材的同時,還要研究學生,思考如何用更簡單更快捷更有效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較輕松地學到更多的知識。
1.了解學生知識層次
了解學生實情不僅僅是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還應了解學生個體情況,不同的個體在同一個知識面前所表現出的接受、理解、運用的能力存在千差萬別。通過對學生當時學情的了解,使教師對本節課重難點的把握更加到位。
2.深入專研教材內容
新課程標準強調對教材的“整合與開發”,其實質是教師在使用教材時的“再次開發”能力,對于教材上的一些材料進行有效組合與利用。在6A Unit6中,不同的人們有不同的習俗,多而雜,學生在課上很難將他們記憶下來,教師可以適當的將這些活動進行整理,并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容易。
3.慧心把握教學目標
教者要有目的的實施一定的教學活動,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要對內容進行合理的加工、整合和分類,挖掘教材的意圖,把握好教材的知識點,教活教材,教活學生,教活課堂。其次,要注意教材中的細節,深入地研究教材對課堂教學所蘊含的啟示,包括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語等。只有把對教材鉆研得更深,才能把課上得得心應手,提高課堂教學。
三、有效的教學活動,激活有效的課堂
1.英語課堂要靈動,創設教學的藝術美
教師站在講臺上,就好像一個演員,看這場“戲”扣人心弦,就要看主角的表演能力了,優秀教師的課為什么人們愛聽、愛看、受啟發,能給聽眾留下強烈的印象,原因就在于課堂教學藝術。
(1)教學情感美:教師應飽含感情的上每一堂課,感情到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教學效果就最佳。教師豐富、純潔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學生的思想,情感是學生樂學、愛學、勤學、巧學的內在動力。如在上6A Unit4 Holiday時,教師的感情應該是興奮激動的,要給整堂課渲染出節日的氣氛,這樣學生們就會融入情緒,感覺身臨其境,將自己置身于這個節日氛圍中,從而能使學生在輕松的真實的環境中學習,更有助于掌握和記憶。
(2)師生協作美: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一節課上得好與否,就要看教師和學生的配合程度。有所得,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學到本節課老師所要求的知識要點;有沉思,在關鍵問題上,教師要留出“空白”,讓學生探索;有疑問——在課堂上,教師要創設問題情景,用疑問開啟學生思維的心扉,學生也要積極配合老師,開啟思維的大門,認真思考進行解答,而不是以為傳統的單向傳授;有沉思——在關鍵問題上,教師要留出“空白”,讓學生自己探索;有爭議——課堂上允許有爭議,大膽質疑,各抒己見,共同尋求解決方法,讓課堂真正成為互相交流學習的舞臺。
2.英語課堂要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度
(1)調動學生思維參與:參與不僅僅是指行動上的參與,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同步、情感的共鳴。教師需要運用一切手段,讓學生思維緊跟教學思路。因此,教師必須理解和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鼓勵學生有效參與英語課堂。
(2)重視學生體驗參與:課設計得好壞,既決定了學生的參與程度,又決定了學生的參與效果。因此,教師應精心創設情景,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做到學生敢參與、想參與、能參與、會參與,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英語課堂教學之中。通過生動有效的課堂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積極參與,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體驗到學習樂趣。
3.英語課堂要開放,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教學要“以生為本”。我們的教學活動的設計也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到學生,設計的活動要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因而我們不能把課堂教學視作一個封閉的過程,而應想方設法讓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變得“鮮活”起來。凸顯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設計一系列開放的活動內容、活動過程、活動的評價方式等方面入手。如可以介紹英美文化風俗,以及中美文化之間的差距,在正確的大背景下學英語,事半功倍,這樣又可以使教材走近學生的生活,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將英語滲透在日常行為中,使得英語不再像外語一樣陌生。
四、課后的反思評價,完善有效的課堂
特別對于年輕教師,教學反思是必要的,可以記錄本節課的優點長處,也可記錄仍存在的不足,方便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加以實踐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對于存在的問題,從主觀上找原因,使之成為以后教學工作中的前車之鑒。同時,我們可以從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來判斷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與否,同時還可以有的放矢的對一些成績較薄弱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而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就可以最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學習。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是有效的,我們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們教師也才能得到提高和發展。
總之,教師和學生都要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去除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從學生實際出發,從教育目標出發,關注學生的發展,在學習后實踐,在實踐后反思,在反思后改進,在改進后再學習,使我們的每一節英語課堂教學都建立在有效的基礎上,讓有效性真正成為英語課堂的生命。
參考文獻:
[1]趙伶俐《課堂教學技術與藝術》1996年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韓立福著《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