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有
【摘要】互聯網的普及給教育帶來翻天覆地地變化,傳統教育模式必須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改革才能與時俱進。互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互聯網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廣泛應用,要求傳統教育,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內容,實現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學模式才能構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型教育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 教育模式 改革
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僵化體制對于學生身心地摧殘毋庸置疑,我們學生的教育經歷了以書本、教材和輔導案例式為核心的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教育模式,現如今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的第四代教育模式。互聯網+教育給我們教師和學生的學習觀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互聯網的普及讓接受過基礎教育的,懂互聯網的人實現了網絡資源共享和教育公平。互聯網+教育最終不可能替代學校和教師,它只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實現教育結構重組,促進互聯網技術和教育手段的深度融合,發揮互聯網的革命性力量。互聯網時代教育模式改革的有如下策略:
一、創新人才培養
1998年“博耶報告”問世以來,美國研究型大學開始加強本科教學質量,重塑本科教育,以培養特色化、研究型、創造性的領導人才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博耶報告”不僅強調大學的管理者要從制度和政策方面重視本科教學,還提出“共同分享”學校目標,以建立良好的研究型大學“生態”,這個生態的核心就是把本科生納入到研究型大學的研究和發現體系之中,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重視教學,沒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師不可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
二、教學團隊建設
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首先需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師。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學習如何有效累計成系統性的學習,這有賴于我們高效專業的教學團隊的建設。以團隊建設為依托,以優秀教師為帶頭人,建設具有創新特色,結構合理和改革有序的優秀教學團隊。專業的教學團隊建設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明確的教學目標,服務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師資隊伍的完善。圍繞專業核心課程群,激勵熱愛教學的優秀中青年教師建設一支機構優良,學歷高,改革意識強的教師隊伍。
三、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
隨著慕課的興起,我國很多名牌大學比如清華北大獲準成為第一批在“愛課程”網免費向社會開放“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有助于推進我國優秀教育資源的開放,促進名師精品課程共享,創建學習型社會環境。充分借鑒國內外的課程改革成果,掌握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調整優化課程結構,更新課程理念,完善教學內容,形成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優質教育資源。抓特色專業,應經濟發展需要,借鑒國外優秀的教改成果,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
四、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融合形成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實驗教學中心采取開放共享的方式,以教學為主的運行機制,堅持育人為本,創新引領,科教一體,產教融合,最終實現學生自主實驗,建立健全評價與保障機制,完善并落實實驗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育人條件。緊隨國家人才培養目標和高層次人才發展戰略,開展創新實驗室管理機制,探索引領實驗教學改革方向,共享優質實驗教學資源,以高水平實驗教學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工作。
五、教學管理改革
教學管理改革重點在于改變課程體系,加強教學的過程管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構建一個潛心育人、靜心教書的教學團隊,發展一個適應學生成長的新教學體系。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為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而構建的較為穩定的教學結構和程序。教學管理改革就是原來僵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把新的管理理念、辦學觀念和創新思維融入教學管理中,形成氛圍良好的學習環境。更新教學管理理念,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撐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建設。
互聯網時代改變了受教育的方式,讓我們的課堂學習有了新的渠道和平臺,解決了教育資源的區域性失衡。但是我們依然要清醒的意識到其中的利弊,互聯網時代強調個性化學習,對于教師來說,我前所未有的應該注重 學生的變化,每個人的學習方式、思維路徑和學習內容都不一樣,這樣對于我們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產生了難度。幾百年來,我們的教育制度都是封閉固化的,教育技能和過程也沒有發生過根本性的變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雖然已經對我們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變革,但是我們的社會結構沒有改變,教育體制的變革也是有限的。
參考文獻:
[1]曲大為,趙福政.“互聯網+”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芻議[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5(3).
[2]韓洪文,田漢族,袁東.我國大學教學模式同質化的表征、原因與對策[J].教育研究, 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