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 要:培養高校學生審美能力,對他們的發展有積極意義,這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的重要教學內容。部分高校在進行美術教學時,只重視美術知識技能的教授,忽視了對美術教學的藝術特性、生活特性的挖掘。教師“以教為本”不是以人為本,忽視了對學生審美意識和欣賞水平的培養,阻礙了學生專業技能與身心健康的良性發展。本文立足高校美術教學實況,對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出幾點淺薄的意見。
關鍵詞:高校美術;審美能力;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02-01
隨著社會經濟教育水平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重要教育內容。片面認知美術教學的意義,單純教授簡單繪畫技巧以及美術欣賞知識,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經濟與教育在并行發展,應重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高校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
一、審美能力的意義
審美意識是人在主觀情愫的牽引下對客觀事物進行的評判,換而言之是情感體驗。美術教學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發展學生的審美思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有時代意義。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時候的文人雅士藝術畫抒發自身的人文情懷,聊以自慰。繪畫的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唯一不變的是這種軟實力,其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對構建精神文明社會起著重要作用。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美術教學應當改革以往教學方式。教師應當認知美術教學的現實意義,不能只局限于繪畫技巧的磨練以及走馬觀花的藝術作品鑒賞。也要幫助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從基本事物中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也深刻揭示了生活與美學的完美融合,引導學生發現實際生活中的美,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這對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以及推動我國美術行業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二、培養審美能力的具體方法
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發展,施展才華的良好平臺。教育并非單純進行知識傳播,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教學活動,缺一不可。教師能否巧妙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能否根據教學內容有優化教學環節,能夠全面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直接的影響。
1、結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
美術集藝術性、技藝性以及觀賞性為一身,但是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卻枯燥單一,很難吸引學生的眼球。高校美術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既定教學方案,沒有自身特定的學科體系,這種填鴨式教學模式方式過于單一,根據藝術作品由相對應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講解,整堂課都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無法進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自然不能充分感受藝術作品帶來的情感沖擊,無法體會藝術美感,很難與作者在審美上產生共鳴。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美術是一個沒有特定標準的學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審美標準以及鑒賞水平大不相同。因此,教師應當與學生合作交流,進行開放式美術教育,讓學生做鑒賞的主體。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學生去真切感受藝術形象,更好的理解藝術作品。此外教師可以結合當代時事,對一些特定組品進行深入剖析,讓學生身臨其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時代精神。
2、合理安排美術課程
美術課程具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繪畫技巧;二是藝術鑒賞。現階段高校美術課程安排卻出現嚴重失衡問題。部分高校為了升學問題,將課程內容全部以繪畫技巧以及基本技術為主,缺乏美術作品中精神層面課程安排,這也是學生審美意識缺失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一教學現狀,教師應當對課程設置進行優化,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狀態適當增加藝術修養課程,加深學生對該課程的歷史發展意義的理解。(2)將其他學科加入其中,例如文學或者音樂。古有“琴棋書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也是古代優秀畫上會題詩的緣由;音樂與美術也是不可分家的,音樂以穿透靈魂的震撼力,帶領人穿越時空,將一個個時代縮影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也是“畫面感”的寓意。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重點剖析作品的人文背景,挖掘其文化內涵,幫助學生充分吸收文學作品中的藝術素養,提升他們的藝術氣質以及審美能力。美術是一門無邊框的學科,將不同藝術理念加入美術教學之中,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藝術,這也是藝術無限定的意義。
3、多角度品評作品
美術作品鑒賞是鍛煉學生想象力,拓展思維空間的一種重要手段。美術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倘若只從藝術作品的一個或者兩個角度去分析,很難帶動學生對藝術進行深層次思考,這也阻礙了學生審美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注重從多角度對作品進行欣賞。
(1)直觀感受藝術作品,例如品評《清明上河圖》,給人第一視覺就是人山人海的景象;《蒙娜麗莎》則會被她那神秘的微笑吸引;《最后的晚餐》門徒迥異的神情以及齊白石《蝦》水中嬉戲的情趣。(2)畫作技巧。例如,齊白石《蝦》用的是水墨技法,簡單的色彩和筆觸將蝦群嬉戲的場景表現的淋漓盡致;梵高的《阿爾的吊橋》則是用粗獷的線條與強烈的色彩相融合,給人一種灑脫明快之感。
此外,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將一些作者的小八卦,趣聞和作品的歷史背景,深度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如達芬奇《最后的晚餐》通過耶穌與猶大的爭斗,暗指當時社會光明勢力和黑暗勢力;《清明上河圖》描繪汴京的繁榮,影射北宋末期文武相爭的政治斗爭。
多角度帶領學生去品評藝術作品,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總之,隨著經濟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更加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美術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繪畫技巧的教授,還應拓寬他們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藝術氣質,使學生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術素養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 高校成人美術教育審美能力的培養[J]. 楊曉榮. 繼續教育研究.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