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玉
【摘 要】 我國十七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求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農業自古以來就在我國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建國初期,更是國家發展的命脈,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已經成為國家實現現代工業化的基礎。鑒于農業在我國發展的重要地位,本文將主要從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對改進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提出合理、科學的對策。
【關鍵詞】 農業經濟 發展現狀 問題 對策
農業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基礎,在我國具有悠久歷史。農業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逐漸產生的,據考古學家發現,距今一萬多年前,農業在我國開始出現,公元前771年,我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于此同時,原始的刀耕火種的生產形式開始向石器時代轉變。生產工具的產生,大大加快了當時農業發展的步伐,采集和捕獵生產方式等開始產生,這就是原始畜牧業的雛形。從最原始的農業產生到如今層出不清的現代化工具,我國的農業技術走了相當漫長的道路。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農業經濟發展中,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下面筆者將分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
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優異成就,農民收入大幅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大幅度調整,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經濟持續增長。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的糧食生產總值穩定在5億噸以上,已經成為世界糧食生產大國,畜牧產品和水產品年平均產量以百分之十的速度遞增;第二方面是國家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決定,在195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起廢止。農業稅從此退出歷史舞臺,農民從此不再上繳農業稅,于此同時,國家還會給予每位農約50元的補貼,降低了農民的上稅負擔,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至2011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已達7000元左右,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農民由改革開放前的2.5億減少到了少于1000萬人。
2.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就斐然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也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農業技術建設系統,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在農田水利灌溉、交通、通訊等技術設施條件方面的建設也在進一步完善當中。相應的,農業技術體系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據統計我國已經具備農業生物育種、良種繁殖技術等一系列的農業技術系統,為農民開展農業活動提供了科學、高效的技術服務。
(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生產力有待加強,農業市場機制不健全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是生產力,縱觀當代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多半是以手工勞動為主的生產方式,機械化還遠遠沒有普及,也就不能解決農業勞動力效率低下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給環境造成的污染,我國農業生產受天氣災害等原因產量下降,這些都沒有擺脫廣大農民“靠天吃飯”的困境,而機械化也還沒有解決這些問題。
2.農業資源缺乏,農業生態環境惡劣
隨著我國人口的進一步增加,對糧食等農副產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時,城市化進程也在逐年遞增,土地資源減少,我國可耕種面積大大減少,加上上個世紀的農業增長消耗大量的資源,土地問題污染嚴重,導致目前我國各區域的土地、水質污染和地質災害問題時常發生,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問題仍然存在。種種現象表明,我國的農業生產形式依然嚴峻。
3.農村經濟發展格局太小
農村經濟發展格局主要受到對外開放程度的影響,根據我國農村農業的發展現狀來看,普遍存在對外開放程度不夠的問題,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才無法引進來,農業內部市場和總體市場經濟之間缺乏內在聯系,農村經濟大多活躍在鄉鎮市場經濟中,對于社會整體的市場積極動態沒有接軌和掌握,妨礙農村資源的開發。
4.生物遺傳多樣性減少
科技的進步帶動農業發展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危害。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已經離不開化肥農藥了。在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固然可以提高農產品產量,然而由于農民過度使用以及不科學的濫用 ,導致土壤營養成分流失,部分除草劑和殺蟲劑對于有些物種造成“滅頂之災”,使得有些物種消失,減少了生物遺傳多樣性。
二、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遵循地域差異性,促進經濟區域化發展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有豐富的山川、平原、盆地、高原、沙漠和海岸線資源,這些地區的差異性較大,因此在發展農業時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土地資源,采取合理、科學的農業生產模式。比如在東北以及淮北平原,這些地區土壤肥沃,可以種植水稻、小麥等農產品,在沿海地區,可以發展海產品的養殖,在高原地區進行果樹栽培等,進一步加大農業產品建設的步伐,并且以高質量和高收益取代傳統的數量擴張的生產模式,采取區域性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宏偉目標。
(二)創新和完善農業市場交易制度
我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因為政策沖擊相關制度,導致農業發展受到制度缺陷等影響。農民是獨立的生產者和經營者,享有獨立主體的基本權利,然而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農民的獨立自由并沒有完全實現,有些區域政府對部分農產品的銷售采取強硬手段進行控制,有些農產品市場受到國家壟斷,這些都違背了市場經濟中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對此,我國政府在未來的農業市場經濟的交易制度應該進行改革和創新,首先要制定對非法交易行為的處罰條例,其次要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第三要界定廣義的農產品的可交易明細和交易者的資格,最后要完善農業市場經濟的交易制度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切實保護農民的人身權益。
(三)大力農業科技,實現農業全面機械化
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其農業研究投資約占農業生產總值的1%左右,有些國家甚至更高。而我國的相關比重不足0.3%,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業科研的投入將由以前的政府投資轉變為社會企業、個人團體等多元化的投資機制。深入改革農業科研體制,推廣農業科技教育,大力培養農業技術人才,扶植一批農業科技企業使之為我國農業生產服務。
(四)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中消耗大量的化肥、農藥等,不僅會造成土壤營養成分流失,破壞生物多樣性,更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政府應該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減少在生產經營中減少有害產物的排放量,依靠科技手段發展“生態高值農業”,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農業產品的產量,進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結束語
本文主要就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和論述。首先就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其次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總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包括農產品生產和消費,我國的農業地位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同時,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容小覷,我國應打開農業市場,制定科學的政策,引入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文化和人才,并加大農業技術設施建設,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建設農業市場經濟制度,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經濟。
【參考文獻】
[1] 馬越.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及對策分析.[J].農林論壇,2012(10).
[2] 李寧.發展現代化農業構建美麗家園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2(06).
[3] 朱政.美國農業立法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東北財經大學,2014.
[4] 丁冉,張華民.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J].農業與技術,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