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丹 高家軍
【摘要】政協制度的確立并非一蹴而就,其理論從無到有,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局部走向全國蘊含豐富的政治智慧。從歷史發展角度對第一屆政協召開前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發展及政協會議召開后所起的歷史功用進行考察,對于發揮新時期政協政治協商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統一戰線 民主黨派 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基金項目】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科研一般項目“建國初期政治協商制度的演變”(wzy2015043)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15-02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最終取得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注意加強和各民主黨派合作,調動一切積極力量進行革命。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使政治協商會議成為建國初期處理中國復雜社情民意的必然選擇。
本文擬就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成立前后歷史進行梳理,并做簡要分析,以期對現實有所裨益。
一、政治協商理論歷史發展考察
1.政治協商理論從無到有的突破
政治協商制度理論是馬克思政黨合作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應用于中國實踐的創造。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提出統一戰線和政黨理論,指出,“無產階級要完成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使命,必須團結一切革命力量,聯合其他政黨和階級為目標而共同奮斗”。列寧繼續發展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觀點,指出:“各國無產階級政黨要結合本國國情,以統一戰線形式廣泛團結民主政黨進行斗爭”。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力量非常弱小,還沒有能力單獨領導革命,必須聯合工人、農民商人、各類社會團體,共同進行推翻封建主義的斗爭。1924年,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推動了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關于“統一戰線、政黨合作”最早探索,孕育著政治協商會議發展的種子,政黨協商理論在我國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突破。
2.政治協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大好局勢被國民黨破壞,革命統一戰線被迫中斷,政黨間的合作也由于斗爭形勢的加劇停滯不前。但由于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放下黨派間的爭斗,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致對抗當前主要的敵人——日本侵略者。同時,中國共產黨指出“關門主義是黨內的主要危險”,必須團結一切力量進行斗爭。為了落實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要求在各級政權中實行“三三制”,即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
“三三制”政權實現了政治協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為建國初期各民主黨派參與政治協商會議積累了經驗,為第一屆政協的籌備和召開做了實踐的準備。
3.政治協商從局部到全國的發展
抗戰結束之后,中共及民主黨派和國民黨在重慶針對未來中國的前途問題進行了協商,雖然過程崎嶇,仍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隨后,決議成果被國民黨蓄意發動的內戰和鎮壓民主的慘案破壞,擊碎了民主黨派對國民黨的最后一絲幻想。張瀾、黃炎培等民主黨派人士公開表示 “今后重要主張必先與共產黨協商”,民主黨派開始加強與中共合作。1948年5月1日,毛澤東號召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解決政黨合作和新中國成立等問題。隨后,何香凝、李濟深等民主黨派領袖致電毛澤東,他們認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適合人民時勢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
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中共與組織民主黨派人士的協商也從秘密往來走向公開發表聲明,民主黨派人士紛紛從全國各地匯聚在香港、河北平山和哈爾濱就建國問題進行協商。
二、第一屆政協性質與職能的考察
本著對中國未來前途命運負責的態度,在首屆政協會議召開之前,民主黨派與中共針對首屆人民政協的性質、任務等問題進行多次深入討論,各民主黨派暢所欲言,氣氛非常熱烈。
1.性質——統一戰線組織
1949年9月21日,首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標志著我國政治協商制度的初步確立,政治協商制度開始有了基本的雛形。
政協組織法規定,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確立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性質。一方面,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發揚人民民主的組織,注重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人民政治協是統一戰線的組織,其在加強各階層人民團結上起著重要作用。劉少奇指出:“人民政治協商將長期地繼續在中國存在,并將在一切必要的地方建立它的地方組織。”這表明人民政協并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機構,而是要長期存在并發揮作用。
2.職能——權力機關、協商機關
全國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和多黨協商的機制,在實施國家基本政策過程中發揮著咨詢、促進作用。當時,有人擔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人民政協的地位下降甚至邊緣化,也有人擔心憲法沒有規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地位,將來政協開展工作會受到影響。針對民主黨派的擔心,毛澤東對人民政協的作用和性質做了強調:首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仍能發揮作用。新中國需要就國家發展的各個方面,與各黨派進行討論協商,所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仍然是必要的。第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國務院是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管理機關,如果人民政協也成為國家權力機關,就成為一種重復。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一個多方協商的機構。毛澤東的講話,明確了人民政協的性質、地位、作用,使各方面人士取得共識。
三、第一屆政協會議的歷史功用考察
建國初期第一屆政協會議充分體現政治協商內生性和本土化的特質,使得這一協商形態具有典型的中國特點。
1.賦予政權以合法性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著重強調“民主建政”概念,希望通過民主動員的方式快速實現從中央到基層的政權建設。新政權急需通過聯系相應群體的各黨派合作與協商,使得社會各群體、階級主動接受新生政權。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在當時是最具有代表性和人民性的組織。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有662名代表,基本覆蓋了各黨派、各階級、各單位和各界別,第一屆政協全體會議就無異于是召開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實踐證明,這一階段的政黨協商構建了切實有效的社會動員體系,既實現了對社會有序管理,又促進了社會成員認可政權合法性。
2.促進社會快速整合
作為政黨協商表現形態的人民政協發揮統一戰線功能,能容納各階層各團體特質要求的“政治協商”是其活動準則。建國初期,面對千瘡百孔的社會基礎,執政黨迫切希望迅速改變國家面貌,但除舊布新這一浩大的社會建設工程,不是某個黨派某些群體宵衣旰食就能實現的。為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力量和整合社會資源,政黨之間通過協商討論尋求共識順應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各民主黨派廣博的社會基礎和充足的智力儲備在社會重建和經濟恢復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政黨協商有助于將民主黨派的角色從“聯系人”轉化為社會建設的橋梁。政黨協商融洽了建國初期的階級關系和民族關系,對和平改造和順利過渡發揮了重要作用。
執政黨與各民主黨派在人民政協及常委會對國家建設發展的重大事項進行協商,廣泛征集意見并充分討論后再交由政務院進行決策,良好的運作態勢體現了民主集中制。建國伊始,兼有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和過渡性政權兩種形態的人民政協,促成政黨之間以及各黨派與社會各界之間的協商合作,使得社會擺脫了內戰劇烈沖突帶來的消極影響,化解了社會革命后的重重危機,鞏固了新生政權。
第一屆政協會議對于我國政治制度發展和新生政權的鞏固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通過歷史發展的角度考察,其理論基礎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理論到實踐,從局部到全國的漫長累積過程;其性質與職能也經歷了從權力機關到協商機關的轉變。考察第一屆政協會議賦予新生政權以合法,促進社會快速整合的歷史功用,對于現階段發展協商民主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解永強,張瑋,王曉琎.陜甘寧邊區“三三制”政策與我國多黨合作制度[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年4期.
[2]李曉艷.芻議關于人民政協法制化和議院化的三種爭議[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年2期.
作者簡介:
胡丹丹(1988-),湖北襄陽人,溫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共黨史。
高家軍(1989-),河南焦作人,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