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秀成++李倩
【摘要】數學概念是數學體系建立的基石。離開了概念,學生不僅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推理和計算,更難以進行深入的數學探索。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基本都是由概念、法則、性質等基本的數學知識而展開的,因此數學概念的引入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本文從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出發,對目前小學數學概念引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針對問題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概念引入的措施進行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 概念引入 教學實踐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85-01
一、引言
小學階段是學生打牢數學基礎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將數學概念經過引入、形成、鞏固、應用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引導學生在直觀的感受中,逐漸掌握好數學概念。但是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有些數學教師難以將數學概念的引入有效地融合在教學環節中來,究其原因主要有對數學概念缺乏重視,即有些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了練習鞏固上,而忽視了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在概念引入中也往往是一帶而過,這樣學生由于對概念沒有吃透,自然會在解題中遇到障礙;教學方法單一僵化,即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只能采用文字解讀的方式對概念進行引入,而學生在長篇大論的講解中難以產生興趣,進而影響了對概念的深層次把握。面對這些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從思想上、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進,以保證概念引入的有效性。而筆者經過實踐總結,對常用的幾種概念引入法進行闡述。
二、創設教學情境,引入概念
情境是激發人產生某種情感的特定環境,在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融合教學知識,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將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并在情境的引導下自主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初級階段,其對于客觀事物的理解往往是直觀的、具體的,但是數學概念卻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要想解決這種認知上的沖突,小學數學教師就必須要利用情境將數學概念具象化,以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例如在“可能性”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摸球的游戲情境,并根據不同顏色的球出現的可能性,讓學生對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進行判斷,從而在具體的情境中,完成對概念的理解。
三、借助生活實例,引入概念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于將數學與生活割裂開來,因此使許多學生陷入了“高分低能”的尷尬,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從學生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將數學概念的引入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從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完成對概念的理解,進而提高其學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講述了一件生活實例:小麗、小明、小芳吃同樣大小的燒餅,小麗吃了2/5,小明吃了3/5,小芳吃了2/7,請問三人誰吃的多一些?在這一問題中,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在生活經驗中理解分數的大小,進而掌握分數比較的方法和原則。
四、通過設置問題,引入概念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們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只有不斷地產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逐漸深入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在傳統數學概念引入中,教師雖然也會對學生提出疑問,但這些疑問往往缺乏啟發性,而學生也只能在顯而易見的答案中,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機械地完成理解。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對課堂設疑、答疑環節進行優化,一方面保證問題的質量,讓問題的提出與學生的思維發展相契合,同時保證問題的層次性,另一方面還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空間,并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疑問,而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問題的作用,以提高數學概念引入的有效性。
五、利用已學知識,引入概念
數學知識的體系性很強,因此,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性也為教師數學概念的引入提供了便利。學生在知識理解中,可以利用對舊知識的掌握實現遷移,進而完成對知識的學習與探索,例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教學導入中先讓學生復習了平行線的知識,這樣學生可以根據現有的知識水平,為后面的知識學習作好鋪墊。然后教師又利用情境創設,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平行四邊形、梯形進行觀察,并分析兩組對邊的關系,進而完成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概念的理解。
六、結束語
總之,數學概念是構成數學體系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明確數學概念的重要性,然后根據小學生認知發展特點采用不同的引入方法。所謂教無定法,在小學數學概念引入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將思維局限在一種方法的反復使用上,而是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李忠平.淺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概念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4,14:120.
[2]許中麗.提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綜述[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03:92-95.
[3]郝曉秋.淺談小學數學概念的引入[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