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云
【摘要】本文就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由的、入情入境的、理性的閱讀獲得特殊的閱讀體驗,并抓住教育的契機,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進行探討。本文立足課堂實踐,闡述了教師應努力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理性的閱讀氛圍,引導學生彰顯個性,做自由可愛的現代人。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思想道德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92-01
語文課堂上,老師帶著學生一遍遍地吟誦課文,在層層深入的文本“挖掘”中感悟領會,體驗內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如何在學生獲得特殊閱讀體驗的同時抓住思想道德的教育契機呢?基于我的實踐,談下面幾點:
一、暢所欲言,輕松的“讀”育自由的人
在教學《誰的本領大》時,我啟發孩子道:“第一次比賽是誰提出來的?誰贏了?”“太陽!”“第二次比賽是誰提出來的?又是誰贏了?”“風!”“這是巧合嗎?”一雙雙大眼睛眨巴眨巴地看著我,很快,聰明的孩子就舉起手來:“不是,不是!”還不等我問出“太陽和風是根據什么提出比賽項目的”,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喊出:“他們都是根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提出來的!”多么聰明的孩子啊,稍微一點撥,課堂上便有了精彩的生成。“是啊,人,可能更容易看到的是自己的優點,難怪許多人愛拿優點和別人的缺點相比。”孩子們會心地點頭。我轉而讓學生說說讀了這篇課文有什么想法。他們有的說喜歡風,覺得風的本領大,因為風用自己的本領做了一件好事;有的說喜歡太陽,因為太陽夸了風,是個好孩子;有的說風和太陽本領都挺大,只是沒用對地方;還有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領,沒什么好比的。聽著這你一言我一語,感覺真不該小看這群小家伙,我要講的已經不能在他們的認知范圍中再提高一點兒了。
“每個兒童都是沉睡的巨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的內心世界,創設和諧寬松的閱讀氛圍,以平等的姿態和學生交流,是培養自由人所必不可缺的。
二、彰顯個性,入情入境的“讀”育可愛的人
課程標準強調在閱讀中應“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在上《鳥島》一課時,為了滲透“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從而自覺地愛鳥、護鳥”這一教學目標,我創設了一個情境,“來島上游玩的客人沒有人捉幼鳥、碰鳥蛋。如果你是島上的小鳥,你會對客人說什么?”預設的答案是“謝謝人類,正因為你們這么愛護我們小鳥,我們才能夠安心在島上筑巢安家、養育后代。”可孩子們的答案卻“不盡如人意”:“如果我是島上的小鳥,我會問客人你們為什么不拾個鳥蛋回去留作紀念呢?沒關系的,盡管拿一個吧!”大相徑庭的回答,卻那么童真,我毫不猶豫地評價:“你是一只好客的小鳥,樂意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送給客人留作紀念!”在尊重孩子個性化閱讀體驗的同時肯定了其熱情好客的品德,在潛移默化中育“可愛”的人。
教師就是要善于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從教材中獲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教育潛藏在字里行間,我們要用慧眼去發現并捕捉,使閱讀變得有情有義。
三、跳出教材,理性的“讀”育現代的人
閱讀的過程是一種學習體驗的過程,孩子們應該在理性的“讀”中學做現代的人。《狐假虎威》結課時,我問孩子你喜歡老虎還是狐貍,有學生說喜歡狐貍,“因為狐貍打不過老虎,要想活命只能欺騙,這不叫狡猾,是聰明!老虎為什么一定要吃小動物呢?小動物為什么一定要給老虎吃呢?如果大家都很誠實,那還不都給吃光了呀!”立刻有人反對:“如果大家都像狐貍那樣狡猾,老虎還不餓得絕種啦?再說了,老虎吃小動物也是為了活下去啊!”一生打斷大家:“老虎也好,狐貍也好,他們都想活下去,我們不能說他們誰好誰壞。”當“狐假虎威”的成語寓意為大家所記住后,像這樣跳出教材的辯論不失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孩子們感受到民主平等,形成屬于自己的人格。無拘無束的交流,或許將來的某一天,孩子們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就由此萌芽。
放飛心靈,“讀”樹一幟。語言學習是個人化的,是一個主動的過程,閱讀是一個對文本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引導學生在感受理解和欣賞評價中不斷積累,在獨特的閱讀體驗中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每名語文老師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薛瑞萍.薛瑞萍班級日志——我們二年級啦[M].長春出版社,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