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于春濤
【摘要】實驗微視頻的設計與開發正在成為教育改革的熱點內容,本文以《葡萄糖酸鈣的含量測定》為例,介紹了分析化學實驗微視頻的設計與制作方法。在制作前對于學習內容、學習者、教學目標進行了分析,在微視頻腳本設計上將教師的講解與實驗過程的演示相結合,讓學生有更直觀的視覺感受,尤其是滴定終點顏色的三次變化,每次顏色的變化都加以說明,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離解。制作的實驗微視頻包含圖表、文字、實驗演示、圖片等多種元素,并配備解說詞,視頻表現形式豐富,能夠滿足學生對于實驗的學習需求。
【關鍵詞】高職藥學 分析化學 微視頻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32-02
葡萄糖酸鈣是人們廣泛使用的補鈣產品,葡萄糖酸鈣含量的測定是分析化學中的重要實驗內容,把傳統的通用教育教學模式與微視頻有機結合,是探索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新途徑。[1]微視頻課程資源,提高課程資源的可用性、適應性和再生性,而且滿足碎片化時代的學習文化。[2]
一、微視頻設計的前期分析
1.學習內容分析
《葡萄糖酸鈣的含量測定》是高職藥學分析化學教學中的典型工作任務,[3]圍繞工作任務講解配位滴定法,標準溶液的選擇、指示劑的選擇、滴定條件的控制、反應達到化學計量點的變化等。《葡萄糖酸鈣的含量測定》這一工作任務既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又是對學生實驗能力的鍛煉。
2.學習者分析
學習者分析包括學習者的一般特征和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水平分析,高職藥學的學生普遍文化基礎差、學習困難大,分析化學實驗進行重組、整合,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6]從知識結構來說,學生在學習配位滴定法之前,已經系統地學習了配位滴定法,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工作任務去學習,圍繞任務的解決去選擇標準溶液、指示劑、控制滴定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
3.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分析化學的課程標準,《葡萄糖酸鈣的含量測定》的教學目標是掌握用配位滴定法測定藥物含量的方法,熟悉配位滴定條件的選擇,了解輔助指示劑的使用,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二、實驗微視頻設計
1.教學重點和難點
葡萄糖酸鈣的含量測定方法是本視頻設計的重點,其中涉及到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葡萄糖酸鈣含量的實驗步驟,滴定終點的判斷,滴定數據的讀取等方面;而實驗數據的處理與分析是微視頻的難點,需要綜合運用化學平衡、溶液濃度計算、誤差分析等知識來解決。
2.實驗用品準備
儀器:電子天平、酸式滴定管、滴定臺架、錐形瓶、移液管、等
試劑:EDTA、硫酸鎂溶液、氨-氯化銨緩沖溶液、葡萄糖酸鈣片、鉻黑T
3.多媒體微視頻腳本
三、微視頻的制作
微視頻中實驗演示部分用數碼相機拍攝,對于講解部分用錄屏軟件進行制作,視頻錄制工具為錄屏軟件Camtasia Studio 8.0,視頻展示工具為PPT。搜集整理相關的教學資料制作課件ppt,用Camtasia Studio 8.0來錄制講解,經剪輯、轉換成mp4格式,完成視頻講解部分。使用數碼相機拍攝教師實驗流程演示,視頻材料要清晰、完整,重點是滴定前后顏色的變化,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對于拍攝的視頻材料要進行后期剪輯處理,最后將二者合成,形成完整的實驗微視頻。
四、總結
《葡萄糖酸鈣的含量測定》實驗微視頻對于學習內容、教學目標進行了精確分析,在設計時突出重點,易化難點,制作出的實驗微視頻比較適合高職藥學學生學習,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促進學生獲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配位滴定法,并牢記本節內容知識點,加深對抽象內容本質的理解,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覓,賀斌等.微視頻課程:演變、定位與應用領域[J].中國電化教育,2013(4):88-94.
[2] 劉利萍. 微視頻在藥劑學實驗實訓教學中的應用[J].藥學教育,2015(5):73-75.
[3] 邢榮秀、于皓全等.高職藥學專業分析化學任務驅動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醫藥導報,2013(7):134-138.
[4] 夏敏敏.微視頻在中小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5).
[5] 劉慧.高職學生特點分析及對策淺析[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36-38.
[6] 夏素新.初中物理微視頻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D].南京師范大學,2015(6).
[7] 劉鵬圖.微視頻交互環境下移動學習空間的建設[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7):152-155.
[8] 吳彬,黎劍云等.微視頻演示對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效果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6(6):2011-2014.
[9] 高晶.對翻轉課堂中教學微視頻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6(1):100-102.
[10] 謝忠新,王其冰.微視頻在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應用[J].技術應用,2015(7):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