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晶
【摘要】文所說的數學教學生活化,并不是否定傳統的數學教學而走向另一個極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主要可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作業(yè)三方面著手。教學中還存在一些誤區(qū),如數學教學生活化走向形式,或者數學教學走入極端生活化的誤區(qū)。我們所追求的不應是學校數學向日常數學的簡單回歸,而應當是兩者在更高層次上的整合。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創(chuàng)造源于生活——提煉為數學——應用于生活的課堂教學模式,把學生生活與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 生活情境 實際事物 實際問題 培養(yǎng) 教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74-02
生活是學習知識的源泉,我們的生活與空間、時間、數、量、形等息息相關,生活中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此,數學教育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周圍環(huán)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將小學數學生活化。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將小學數學生活化,使學生的學習更貼近與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促使教學語言實現生活化
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語言交流,將抽象化的數學使學生形象地接受、理解。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里面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所以,教師的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好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認識“<”“>”,我引導學生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開口在前是大于,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qū)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情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區(qū)分。又如把教學比大小說成“排排隊”;把教學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貨員”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味十足的課題知識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記得有一次。我和幾位學生在談論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有一位學生提出來問“老師,你今年有幾歲了?”我想了想說“5年前我比我的兒子大25歲,5年后的今天,我的兒子已經6歲了,那么你們算算看,老師今年幾歲了?”頓時,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算起來,有的用足了勁在苦思冥想,有的托著腮幫子左右為難。而最后還是沒有能難住他們,很快便有了答案。雖說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已,但學生們卻都是樂此不疲,算得津津有味,還一個勁地相互出起題目來了。請同學猜猜自己父母的年齡。
二、促使教學情境實現生活化
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多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走進課堂,使他們覺得我們所學生的內容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新課程提倡生活情境化,幾乎每一節(jié)都有情境主題圖。如:一年級下冊“生活中的數”單元采用的情景圖就是學生所熟知的“數鉛筆”;第六單元“購物”呈現給學生的是文具商店貨架;三年級“對稱、平移和旋轉”單元則出示了許多美麗的剪紙……,教學情景圖的作用體現在數學知識生活化,創(chuàng)設了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不知不覺中由內在興奮轉化為外在興奮,將參與欲望外化為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
我校低年級教師在教學“元、角‘分”時,她設計在課堂上學“生活劇”:教師讓一名學生到“商店”買4支鉛筆,“售貨員”告訴他一支鉛筆3角2分錢,學生拿出2元錢,讓“售貨員”準確地找給零錢。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對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認識,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計算,提升了自身的運算能力。
三、走進生活,捕捉生活現象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教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
例如,在教學時,我充分引導學生抓住生活中的物件進行觀察與動手:同學們,我們生活的周圍無處不出現“長方形”圖形,你能注意到哪些?你能否通過動手量出至少有三種以上長方形的周長?學生紛紛動手動腦,熱熱鬧鬧、興趣盎然。不難發(fā)現,學生量出了數學教本的周長、課桌的周長、長凳的周長、文具盒的周長。使學生清晰地理解長方形周長的含義。這樣用學生自己身邊的事物,呈現數學的教學內容不僅增加教學數學的趣味性、現實性,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與自己是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數學課能以學生事例作為背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從中發(fā)現數學問題,這樣才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思維與活動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
例如,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們快樂的事情。面對小學生,老師提出的問題是:“要去春游了,你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們異口同聲:“到商店去買吃的!”一場別開生面的購物方案設計開始了。孩子你們興趣盎然,紛紛設計著方案,設計著錢數。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著數學的價值和學習的樂趣。當春游購物方案設計在孩子們興奮之中落下帷幕時,老師做了簡單的小結:“同學們,你們?yōu)榇河钨徫镒龀隽瞬煌桨傅倪x擇,其實大家說的、做的、算的、都離不開兩個字,那就是‘數學!”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而言之,只要有機地把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就能讓數學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就能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的價值性,也更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探索欲、質疑欲。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也就達到了活學活用、活用活學的境界,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
參考文獻:
[1]陳大偉.《有效觀課議課》、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4.
[2]賀斌 .《小學數學要“生活化”》、《課程教學研究》、2006年 第12期 總第154期 .
[3]賀斌 .《讓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課程教學研究》、2006年 第12期 總第154期.
[4]潘海燕.《教育反思與案例及論文》、新華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5]張啟航.《山西教育》、山西教育報刊社、1956年11月創(chuàng)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