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
【摘要】鄉村小鎮上的家長由于地域的局限性以及文化底蘊的不同,在幼兒園開放日活動中造成的“干擾”現象也各種各樣,作為教師,我們都希望家園共育做到完美,群體式的學習,讓家長明確家園攜手的正確做法;個別化的交流,贏得了他們的信任;老師、家長的換位思考,引起了大家的思想共鳴;教師、家長有效的溝通,奠定了共同教育孩子的基礎。
【關鍵詞】幼兒園開放日 被干擾 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219-02
為了促進家園合作,讓家長能了解幼兒在園內的學習與生活,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是幼兒園必不可少的一項家長工作。在我們這個鄉村小鎮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非常熱鬧,每位家長的目光都追隨著自己的孩子,然而在這份親情的牽扯下,總能看見家長或多或少的干擾教育活動的情況。雖然他們大多都知道教育的重要,然而地域的局限性以及文化底蘊的不同,使他們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參差不一,所以我們遇到的“被干擾”現象也各種各樣,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都曾出現過:
一、晨間鍛煉中的包辦代替:此類家長送孩子到幼兒園后,都舍不得放手讓孩子去玩,而是搶著幫孩子拿一個器材,嘴巴里還念叨著:“讓我們先拿一個,我們愛玩這個”然后不管不顧的擠到孩子中間去拿一個器材,其他的孩子只能眼巴巴的望著家長把器材拿走,于是孩子們有條不紊的鍛煉秩序被打亂了。
二、進餐時的嘮叨:明明孩子吃得還不錯,家長卻會說:“吃不完別吃、不愛吃就算了”、“我來喂你,我幫你把骨頭剔掉”等等之類的話,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們安靜的進餐環境變的嘈雜,更不會想到去靜靜觀察自己孩子吃飯的姿勢、習慣是否正確此類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集體活動中的沖動:集體活動中,老師剛拋出問題,一些家長趕緊夸獎自己的孩子多么聰明、能干,讓老師給自己的孩子回答問題,要不就是自己孩子表現的不太好,家長大聲的呵斥孩子,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打斷了老師和孩子們正常的活動過程。
四、午睡中的糾結:我們午睡的小床是上下鋪,有部分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能睡上鋪,擔心孩子爬不上去。甚至有一些祖輩家長,覺得自己的孫子是男孩,所以必須睡在上鋪,不能讓女孩子睡在他的上鋪說不吉利,但又怕孫子調皮在上鋪睡不安全,真是愚昧的糾結。
五、離園時的無理:此類家長接到孩子先抱著孩子左看右瞧,看有沒有哪兒磕著碰著了,要么就問:“有沒有人欺負你了”之類的問題,曾今有個孩子被同桌輕輕咬了一口,后來他媽媽竟然要對方家長帶被咬的孩子去打狂犬疫苗,于是開心的離園活動就變成老師調解糾紛了。
面對這些干擾現象,有的我們可以理解,但有些行為卻讓我們莫名其妙、哭笑不得。《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作為幼兒教師要爭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要學會與家長溝通,因此我們采用了以下方式和方法來解決:
一、群體式的學習交流
為了避免以上各種現象的再次發生,我們必須改變家長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提高科學育兒的水平:
1.舉辦家長學校,讓家長明確自己的角色
家長開放日中出現的被干擾現象,讓我們深深的意識到,幼兒園對家長的宣傳和引導不到位,小鎮的家長對開放日中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做什么事情還比較陌生。于是我們舉辦了家長學校,通過事例讓家長知道:在開放日中家長的主要任務是用眼睛看,看幼兒園活動的各個環節,掌握孩子在園活動的內容,了解孩子的生活衛生、行為習慣、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情況;看自己的孩子在活動中是否積極的參與各項活動,通過活動孩子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自己的孩子有沒有進步了,與其他孩子有差距嗎?要使家長明白,在開放日活動中,教師對幼兒所有活動的安排都是有條不紊的,家長隨意的插嘴或行為動作會打斷教師對活動的組織,也干擾了孩子在活動中的正常表現,那么也就失去了開放日活動的意義。
2.召開班級家長會,對癥下藥
每個班級針對自己班上已經出現的這些干擾現象,可以及時召開班級家長會,將發生在本班的那些現象分析給家長聽,讓家長感受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如果錯,錯在哪里?這樣做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正確的做法又是什么?找一些好的案例對這些問題進行闡述,讓家長領悟到開放日中,家長作為一名觀察者的角色定位,而且經過這種對癥下藥的引導方法,相信那些容易干擾活動的家長在今后的開放日活動中再也不會做出以上的事情了。
3.開展家長沙龍活動,輕松交流對錯
當然,除了相對嚴肅的家長會和家長學校活動,我們還可以開展比較輕松的家長沙龍活動,把以上出現的種種干擾現象,排成小話劇給家長看,甚至可以邀請家長參與表演,讓家長切身感受這種做法的對與錯,領悟這種干擾行為對孩子、老師帶來的困擾。然后,讓家長們自由的交流討論,也可以請一些開放日活動中表現好的家長與其他家長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等等。在家長表演、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他們自然而然地領悟到開放日中各種行為的對與錯,這樣面對面的交流輕松而溫馨,而且也讓人記憶深刻。
二、個別化的交流溝通
當然,家長的干擾行為發生后,我們還必須針對他們的教育觀點及教養方式,進行個別化的交流溝通,面對他們不同的行為,我們采取以下的方法進行溝通:
1.與家長推心置腹、拉近距離
當家長提出無理要求或是做出過分的行為時,我們不能粗暴的指責他們,這樣會讓家長覺得很沒面子,也會覺得老師在隱瞞、偏袒什么,從而產生抵觸情緒,那樣會更加影響后面活動的開展。
我們可以推心置腹的與家長溝通。如上面的那個不愿讓孫子睡在上鋪的奶奶,我首先告訴她,讓他孫子睡下鋪是為了他的安全考慮,男孩子比較好動,而女孩子比較安靜;接著,告訴她班上大多是女孩子睡在上鋪,所以沒有什么;最后,我跟老人開玩笑說:難道你孫子以后不住樓房嗎?她說:那怎么可能?我說:那你怎么能保證樓上人家沒有女人?老人家張大嘴巴望著我不好意思的笑了,我趁機告訴她:時代不同了,不能再有那些封建的思想了,要不你孫子都要笑話你了……在輕松的氣氛中,我們的距離拉近了,老人家也釋然了。
而對于要求給被咬孩子打疫苗的媽媽,我先是表示歉意,承認作為教師的失誤,然后以同為母親的身份對她述說自己的女兒也曾被夾傷過手指,我非常能理解她的心情,這樣一來她就會覺得和我說話沒有距離,因為我們都是母親,都有相同的心理和行為。有時候,家長更愿意與一個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說出自己教育孩子時出現的失誤和困難,也更容易信任此人,相信今后她在接孩子的時候,一定會讓孩子充分享受離園的時間。
2.學會換位思考、產生思想共鳴
美國教育社會學家威拉德·沃納指出:“從理想的觀點出發,家長和幼兒教師在以下兩方面有共同點:都希望事情朝著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向發展,但事實上,他們卻生活在不信任和敵意的環境中;都希望孩子好,卻是不同的‘好,所以由此引發的沖突不可避免?!痹谂c家長的交往中,總會遇到一些偏激的家長,這就需要我們換位思考:
(1)教師和家長換位,教師要從家長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心情,要去安撫她。同時,我們也要讓家長感受到,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家長要么是關心孩子吃虧,要么就是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而作為教師不僅僅考慮這些,還要斟酌家長這一舉措是否會對孩子心理、人格的成長有影響。我告訴幫孩子搶玩具的家長:給孩子進行晨間鍛煉,是培養孩子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品質,還有與小朋友合作的能力,要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家長的包辦代替,會讓幼兒失去嘗試的機會。只有讓幼兒獨立的去完成這件事,他才能慢慢對一些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斷。同時,家長“搶玩具”這一行為也給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反面教育,會讓孩子形成自私、霸道的性格。
(2)我們也要引導家長和家長之間換位思考,讓家長去體會,如果你的孩子眼巴巴的看著別的家長“搶走了”他想要的玩具,你作何感想?如果別的家長對自己說出你孩子咬了我的孩子,你要帶我們去打“狂犬疫苗”,你又是怎樣的心理,只要是家長都會是同樣的反應:不愿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其實這就形成了家長之間的思想共鳴,那么不需過多的言語,家長之間的溝通就會水到渠成。
3.分析不同對象、變通方式溝通
小鎮上家長來自不同的人群,地域及文化的不同,造成我們面對的對象形色各樣,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講理有無理、有溫柔有強悍……所以我們要弄清家長的特點,靈活運用溝通方式。
就如吃飯時嘮叨的家長,以及上課時夸自己孩子的家長,他們大多是年齡大一點的祖輩家長,此類家長往往會嬌慣孩子,他們不會意識到孩子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更不會想到是否打斷老師的課堂秩序,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對于這樣的老人,溝通時一定要誠懇、尊重、有耐心的對待他們,即使他們做錯了,也只能悄悄的提醒他,并且淺顯的把我們的教育理念告訴他們。事后,我們可以和孩子的父母聯系,把情況向他們說明,年輕父母的思想覺悟比較高,他們會更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也會理性的判斷出是與非,老人可以通過他們去慢慢改變,這樣也就達到了有效的溝通。
對于性別不同的家長溝通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媽媽考慮事情比較細一些,更多的會擔心孩子的安全,也比較容易嬌慣孩子。而爸爸考慮事情就不一樣了,他們比較理性,做事果斷、勇敢。所以,對擔心孩子睡上鋪爬不上去的現象,我們直接找了爸爸談,告訴他老師是根據孩子的特點來安排的,不能孩子還沒去嘗試,家長就否定了孩子的能力。給予孩子過多的保護,反而阻礙了孩子完成成長的任務,也阻礙了孩子學習必要的生活技能,同時也打亂了老師對孩子們午睡環節的正常安排。結果,孩子的爸爸欣然接受了讓孩子睡上鋪這件事。
陳鶴琴說過:“幼稚教育是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獨立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須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作為教師,我們都希望家園共育做到完美,群體式的學習,讓家長明確家園攜手的正確做法;個別化的交流,贏得他們的信任;老師、家長的換位思考,引起了大家的思想共鳴;教師、家長有效的溝通,奠定了共同教育孩子的基礎。只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堅持這樣做下去,相信在以后的家長開放日活動中,我們一定會看到家長面帶微笑、智慧地去參與寶貝們的活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珍妮·艾爾斯莉·克拉克,康妮·道森、戴維·布萊德赫夫特.愛要多少才足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3]陳鶴琴.家庭教育[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
[4]于璐.淺談家園共育的有效途徑[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5]陶雪芬.消除家校矛盾促進教育和諧[J].遼寧教育,200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