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恒桐
[摘 要]教育的基礎是生命教育,面對學生中浮現的日益嚴重的問題,生命教學迫在眉睫。語文作為和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承擔著生命教學的重任。如何將生命教學貫穿在語文課堂,生命教學落實在教學實踐中,是每位語文教師應當探索的課題,也是對學生、對教師本身意義重大的舉措。
[關鍵詞]生命教育 語文教學 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11
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應當遵循人的生命規律,因而,在教育中,生命教育應當成為每個人必須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將生命教學帶進學生的生活中最為直接的一個方法便是將生命教學帶進課堂,在與學生的面對面教學中注入生命教學。
一、將生命教學帶進課堂
現代教學目標較之多年前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只注重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如今教學還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光是這點舉措就已能證明生命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
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及對主人公人格的感知,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紫藤蘿瀑布》就是一個接地氣的范例。在浙江開化一中有幸聽到南京趙富良老師的一節課,他從學生的情感體驗著手,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體驗作為一朵紫藤蘿花的喜悅,進而引入對生命的思考。趙老師在學生對生命的理解上處理得極富耐心,課前他就布置學生預習,讓學生對課文里折射出的生命意識有了初步的認識與思考,這為學生在課堂上對生命主題的把握打下了基礎。在課堂上,趙老師由一朵花生命的活力與喜悅引入,學生自然而然想到生命的喜悅。同時,趙老師對個體生命的短暫性是這樣處理的,在課堂當中補充文章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思考個體生命的短暫,而對生命如何短暫沒有過多的探討。這里可以看出趙老師的教學內容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他忽略了生命沉重的一面,給學生傳達了積極的生命感悟。
北京師范附中的韓軍教授《背影》一課具有濃厚的生命意識,授者的觀點“要理解父與子必先理解生與死”貫穿課堂始終,韓教授圍繞這一觀點對《背影》一課中的“父子情”進行了抽絲剝繭式的解讀,最終讓學生領悟到父子情中感人之處在于父親對兒子拼盡生命的關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父之垂老、父之將死的深刻的生命情感體驗。這一課成功地提升了課堂的深度,學生不再機械式地懂得了父子情來源于父親對兒子的關心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感激,而是站在生命的角度懂得了感動的緣由,可以說,如果生命不是如此短暫與脆弱,父子情也不會如此感人和深刻。
二、把握生命教學的度
筆者在網上看過北京一位名師《秋天的懷念》這一課的教學視頻,教者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用心良苦,用了詳盡的語言描述肝癌晚期病人的癥狀和痛苦,筆者當時聽得內心悲苦不已,同時對這一段情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生命教學是否應當涉及如此沉重的話題筆者也由此產生了懷疑。“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青少年也應當像青少年的樣子,他們處在花季,對生命本應有著絢麗的期待和美好的幻想,讓如此沉重的生命印記烙在他們心里,至少對為數不多的孩子會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
在浙江開化一中的評課當中,也有一位教師分享了她的兒子在高一時期“最艱難的一段生活”,兒子一天回來問她,“媽媽,人為什么要死呢?”這位教師一時語塞,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她想盡辦法告訴兒子生命是美好和值得期待的,然而兒子并沒能走出來,直到時間和美好的校園生活讓他忘卻這段不美好的經歷。最終,這位教師得知,兒子這么想,是因為遇到了一些將生命話題說得過于沉重的老師。因此,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生命教學固然重要,同時也一定要把握度。
由此筆者也不禁想到自己在上學期末去其他學校開的一節公開課《斑羚飛渡》,筆者當時對這節課花費了大量時間備課,因為本身對沈石溪小說頗為感興趣,因而大量閱讀了他的系列作品,同時對作者的創作動機也進行了了解。作家在他的每部小說后面有這樣意思的敘述,動物社會與人類社會也有相似之處,創作這些作品是想對人類生活中的弱肉強食、恃強凌弱的現象進行揭露,以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因而,筆者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就將斑羚慘遭虐殺的現象聯系到了人類社會弱肉強食的事件,希望引發學生對弱者的同情以及對恃強凌弱這一現象的正確認識,以培養正確的人生觀。然而,筆者卻又過于強調社會現象,導致學生對弱肉強食這一事件的殘酷性認識有余,而對他們本應當體會到的關愛環境、關心弱者認識不足。當時,區教研員評課的時候客觀地指出了我存在的問題,他說:“上課應該告訴學生他們想知道的,而不是你自己感興趣的。”當時,我還不以為然,現在想想,自己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生命教學對當代學生意義重大,語文教師應當將生命教學貫穿在語文課堂內,運用在實踐教學中,注重度的把握,不斷探索學習,才能真正意義上讓教育成為枝繁葉茂的快樂樹,而不是修繕整齊、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盆景。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