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昕蕓
【摘 要】國學經典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其現代價值和作用對高校思政理論課產生了深刻影響。文章探討國學經典與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關系,分析國學經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必要性,意在提出在新的文化歷史背景下國學經典融入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國學經典 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 關系 必要性 途徑
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體現著華夏民族的主體意識,是中華文明延續幾千年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泵褡宓陌l展離不開優秀民族文化的發展。在經濟多元化以及全球化的今天,更應該把國學經典與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開創實踐教學的新內容、新途徑、新方式,探索二者相融合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從而推動國學經典的傳承,增強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一、國學的內涵
《辭源》中國學的定義為:“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睆V義上的國學是以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為主體文化,包括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科技等,是研究中國傳統文明的一門學問。狹義上的國學可以分為三類: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以思想流派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釋道三家等;以目錄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
二、國學經典與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關系
國學經典涵蓋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教育原則和方法,可為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提供理論資源和方法借鑒。將其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也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所在。
(一)國學經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
國學經典凝聚了華夏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例如國學經典家國一體、心憂天下、以身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寬厚仁德、誠實守信、浩然正氣的德行修養,奉養令其身安、尊重令其心安、孝要推恩及人的孝道教育,見賢思齊、和而不同、信義為重的人際交往原則,自強弘毅、學而不厭、知行合一的為學思想,進退有度、順應自然、得失自如的人生境界等,都是思政理論課的重要內容,可將其融入思政理論課的實踐教學中。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應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從國學經典里汲取充足的養分,通過繼承、轉化國學內涵并賦予時代性,才可以給予傳統文化綿延的生命力,賦予思政理論課、實踐課教學深厚的人文內涵和歷史底蘊。
(二)國學經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主要原則與方法
國學思想涵蓋了行之有效的德育原則和方法(兩者的相同之處)。國學思想影響著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引導、規范、教育等,尤其在德育原則和方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儒學思想主張的立德樹人原則、知行合一原則、榜樣示范法、家校共同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都可以融入當代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中。
三、國學經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一)新時期增強大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社會呈現信息多元化、社會開放化、利益主體多元化的特征。一方面,各種思潮的交匯交鋒,拓展了人們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各種思想觀念的相互交流碰撞,使得當代大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易發生各種沖突和選擇,從而影響到大學生對民族文化認知的穩定性,強化了他們的功利性,弱化了或消解了他們的主體性。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引導大學生克服多元文化的沖擊,解決他們在成長成才中的精神迷惘和傳統文化素養的缺失問題,如何進行國學教育,讓大學生感受國學魅力,增強其民族文化自信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自覺性,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又一新的教學難點。因此,思政理論課教學不能脫離對國學經典的傳承,要讓國學所具有的民族性、包容性和開放性特征在實踐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心靈產生影響,才能提高大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認知程度,使大學生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二)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思政理論課,長期以來的教學效果堪憂。將國學融入思政理論課不能只強調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
一是國學經典本身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與價值。要讓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體會到國學對思想的引導、教化作用,對社會環境的凈化作用,激發大學生學習國學的熱情,深化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并逐漸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為自己的觀點與立場,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二是立足于國學經典開展有代表性和啟發性的實踐活動。大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能夠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了解民族精神,了解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開闊眼界,增長才干,從而實現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目的。
三是國學經典能夠極大地改善傳統思政理論課單一枯燥的教學內容。運用實踐教學的形式和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靈活地將國學經典融入思政理論課,能夠激發大學生的聽課熱情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總之,國學經典融入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可以將傳統文化落實到大學生的一言一行當中去,讓國學真正入腦入心,使大學生從本質上陶冶性情,提高個人修養。
四、國學經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途徑
(一)國學經典與思政理論校園實踐活動相融合
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校內實踐教學形式通常分為課堂實踐和課外實踐。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應當充分挖掘和闡發思政理論課教學體系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結合實際開展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操作的活動。例如國學經典中的家國一體、道德教育和個人修養、道生法、唯公無私的道家法治思想等,都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三大塊內容相契合。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以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演講、辯論、詩歌朗誦、紅色電影賞析、道德法制劇表演、歷史人物故事分享等實踐活動。在教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第八章第三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時,教師可針對課程內容組織實施以“中國民族文化的當代價值”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通過主動閱讀經典著作,查找重要文獻,整理分析收集材料,撰寫研究論文,制作匯報課件,師生課堂討論交流一系列環節,深刻認識民族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可以在課堂實踐教學活動課前將任務布置給學生,學生可以獨自或合作完成這些任務。任務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總結和評價,讓學生體驗每一個學習環節。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
國學經典還可以滲透于課外實踐活動中。高校思政部門可以組織開展國學講堂、漢字書寫比賽、知識搶答、征文比賽、國學讀書會、國學經典誦讀、中國書畫展覽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此外,思政部門可以與其他部門聯動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文藝節、學生社團協會活動、黨課團課培訓學習、板報展示、櫥窗宣傳欄、文化藝術墻、校訓、?;铡⑿8琛W校精神等都可以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如我院開展的獅山講壇之國學講堂、經典紅歌詠比賽、經典誦讀、傳統節假日系列文化活動,以及閱讀經典校本德育讀物——《國學之美》等實踐活動深受學生喜愛,極大地提高了思政教學質量。我院還充分利用廣播、學報、???、網站等媒介,將國學普及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營造了一種濃厚的國學氛圍,讓學生深度領會國學思想精髓。
(二)國學經典與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相契合
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常見形式,是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國情,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鍛煉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將國學經典融入社會實踐,開展校外實踐活動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可將地域文化融入校外實踐教學中,開展具有地方人文內涵的活動。例如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開展地域人物尋訪、地方紅色教育基地考查、地域歷史文化學習活動;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開展追溯文化源頭、重走文化古道、尋訪民間藝術、考察民俗文化等活動,讓師生們在實踐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另外,我院組織實施的德育實踐項目、志愿者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慈善一日捐”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都融入了國學文化。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將國學理論知識化為生動形象的素材,從而化教為學,化學為思,化理為情,化知為行。這樣既促進了大學生對國學經典的重視、喜愛、守護和踐行,又進一步提升了思政理論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三)國學經典與校園新媒體相結合
在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時空的限制、覆蓋面窄的局限被打破,影響范圍逐步擴大,影響力日漸深入。而且,高校校園網絡建設日益完善,信息化技術手段日益成熟,“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的建設開始普及。這一切都使得思政課的教學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基于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豐富形式和新媒體的特點,國學經典融入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可以與校園新媒體有效地結合起來,創新實踐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可以運用思政理論課專題網站、世界大學城空間、微課、MOOC、QQ、博客、微信公眾平臺等形式進行國學課程的開發和共享,利用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技術,結合視覺與聽覺,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強化教學效果。網絡視頻可以實現隨時隨地在線觀看,國學講座視頻也可以運用其中;APP游戲可以在好友之間進行競爭排名,國學經典也可以融入其中;選秀比賽可以吸引選手參賽和粉絲目光,國學知識比賽也可以吸引大眾學習。因此,運用新媒體的多媒體性可以改進和完善傳統的教學形式,從單一運用參與性教學方法到融合吸收在線互動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實踐教學方法的綜合提升,增強國學經典融入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駱建彬.卓越領導國學講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秦凱文,劉璐,王趙玥.新媒體環境下國學經典的推廣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5):44,43.
[3]李德萬.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途徑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4]鐘明菩,朱正威.中國傳統文化精義[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