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婷
[關鍵詞]敘事時間;康德;審美;對照;必然性
一、交錯的時間體現對照關系的審美
康德明確指出判斷力本身是獨立的認知,沒有范范的目的性而是上升到認知的“合目的性”。在判斷力中存在的第一種形態是審美方面的,指的是事物的表面形象與人類的認知協調融合,這種判斷力和愉悅的情緒存在的普遍性不是客觀的,而是二者在人的意識主觀上發生的普遍性融合。其第二種形態為判斷的普遍性,“當人們意識到審美快感的對象對他是沒有任何利害關系時,他就必然判定能使他感到愉快的對象也能使其他人感到同樣的愉快。”因此判斷力在知性的先天性原則和理性的先天性原則之間起到了一個串連的關系,這是由于判斷力使從自然的規律過渡到自由性的最終目的變為了一種可能。
對康德美學的完全理解必須充分考慮到美學在自然感性與道德本體兩個世界之間的中介性。判斷力既非理論能力亦非實踐能力,康德既論證它的獨立的、自由的特性,同時又要求它承擔溝通、統一的職責:“判斷力并不認為自己像在別處經驗性的評判中那樣服從經驗性法則的他律:它是就一種如此純粹的愉悅的對象而言自己為自己提供法則,正如理性就欲求能力而言所做的那樣;并且認為自己既由于主體的這種內在可能性、又由于一個與此協和一致的自然的外在可能性,而和主體自身中的及主體自身之外的某種既非自然、亦非自由、但卻與自由的根據即超感性之物相連的東西有關系,在這超感性之物中理論能力與實踐能力就以共同的和未知的方式結合成為統一體?!?/p>
在敘事文本中敘事的時間不可避免地是線性的,而這種線性時間不可能與“真正”的故事時間嚴格地保持一致,至于敘事文本中的時間與故事時間的多線性保持一致就更不可能了。在這里,我們需要對兩種不同的時間,即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進行區分,因為這是探討敘事文本時間的一個前提。研究特定的敘事文本的時序,就需要將敘事話語中的事件或時間段落安排的順序與故事中的這些事件或時間段落的先后順序加以對照,而后者只能在敘事文本身明確地指示出來或者由我們根據某個間接的跡象有可能推論出來的條件下才能得出。但是,在許多敘事作品中,時間的顯示則未必能如此清晰。因而,重構故事時況的本來面目并不總能實現。在許多現代小說中,尤其是先鋒派的作品中,可以發現,時間的參照被有意識地扭曲。一般而言,敘事作品中的敘事時間都是線性的。
二、時間技巧的運用與可然性方式的審美
“內在式預述與內在式追述一樣,也存在著互相干預的問題,即第一敘述層與預述部分有可能相互重疊。內在式預述通??梢匝a充一個將來可能出現的省略,也就是說,事情在這里已經弄清楚了,所以到后來它們可以被略過或僅僅附帶提到。”值得注意的是,從提前講述未來事件這一嚴格意義上說,預述應該有別于對未來發生的事件所提前作的某種暗示。
在對追述與預述這兩種不同的錯時方式,以及在這兩種基本的錯時方式的延展中所出現的種種不同形態分別進行了探討之后,應該指出,在具體的敘事作品中所出現的情況往往是千差萬別的,因為我們只能在一個相對說來較大、較為清晰的層面上來探討錯時的不同形式以及意義。
康德的審美意象是由想象力產生的,這種想象力是一種“創作的”想象力,與“復現的”想象力不同在“復現的”想象力主要根據對經驗的記憶來把從自然界中吸取的材料反映出來。具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對于人的理性有著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從自然界中所獲取材料經過理性的加工,使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此稱為 “第二自然”的就是一種藝術,因此由創造的想象力所產生出的形象才是符合審美要求的意象。
審美的意象從性質上看是理性觀念的感性體現。之所以說其為感性,因為它就有個別性和具體性;之所以說其為理性觀念,則是因為其帶有普遍性的高度概括性。一個理念可以由無數的感性形象來顯示,但是卻沒有一個感性形象能表現出它,因為它們彼此之間在顯現力上存在千差萬別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想即“第二自然”才能把既定的理性觀念在可能的范圍內進行最完滿地呈現,而這種高度并非一般的自然的事物所能夠達到的。這也就是卡地時常提到的“最高度”,康德將這種“最高度”理解為“理想”,認為達到“對高度”的要求其實也是理性的要求??偨Y康德的思想意圖,他把審美定義為“一種理性掛念的最完滿的感性形象顯現”,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暗示性,事實上已經顯現出了黑格爾美學的思想萌芽。雖然康德的哲學思想基礎是主觀唯心的,但在理念的問題上也是接近客觀的。
結論
文藝理論中,沒有哪個理論是絕對孤立地存在著的。在敘事理論中,敘事時間通過多樣化的手段豐富了故事的形式以及內涵。美學一直在探討事物的客觀性與人類的知性間所產生的微妙的合目的性關系以及理念的客觀存在問題。很多文本的特點就體現在敘事時間的交錯與銜接上,康德的審美判斷采用形式邏輯的方法,單純從形式方面去考察事物的內在聯系,而這種方法與他哲學上的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是密切相關的。
鳴謝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對本論文研究內容的支持。□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