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丹
【摘 要】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是教師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之一,為了解牡丹江市教師實際的教育技術能力,確保研究具針對性、有現實意義,特進行本次“新課改下牡丹江地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本次調查對牡丹江市區內部分中小學的一線教師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圍繞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現狀和培養情況所展開。并對當前的教育技術培訓提出建議, 以期為現有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養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教育技術能力;調查研究;培養策略
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是教師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之一,為了解牡丹江市教師實際的教育技術能力,確保研究具有針對性、有現實意義,特進行本次“新課改下牡丹江地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
1 調查研究
1.1 研究目的
為了了解牡丹江地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實際情況,讓教師能夠接受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特進行此次調查研究。
1.2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根據研究需要,選擇了牡丹江市的6所中小學的一線教師共100名作為調查對象。此次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對抽樣對象(6所中小學100名學科教師)進行了調查,并對調查結果使用SPSS軟件進行了數據分析。調查問卷共發放100份,回收99份,有效問卷90份,回收率為99%,有效率為90%。
1.3 調查結果與分析
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分析主要從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對教育技術的認知和態度、教學媒體與資源的使用、教育技術應用中的困難等幾方面進行。
1.3.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被調查的90名中小學教師全部為本科學歷。從被調查教師的年齡結構來看,46歲以下的教師為87名,比例高達96.7%。36歲以下的教師為48名,比例為53.3%。表明在牡丹江地區,教師的學歷水平和年齡結構都已經得到了較大提高,教師接受能力相對較高,這對于今后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1.3.2 對教育技術的認知和態度
面對是否了解教育技術這類問題,大部分被調查者不是一臉的茫然就是滿臉的疑惑。了解得僅占28.89%,僅是聽過的人數為33.33%(一般了解),剩余的為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被調查者普遍不知道教育技術到底是什么,很多教育者也不清楚。
為了了解牡丹江地區中小學教師對教育技術能力的認同情況,問卷中設計了幾道這樣的問題,調查結果如表1、表2所示。
從計算結果中可以看出,F值為正數,由此可知,對于教師應該使用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這一問題,教師總體傾向是贊同。這表明目前的中小學教師贊同使用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由表3、表4可知,大部分教師能夠經常在備課時利用網上資源檢索動畫、圖片、文字等教學,并且愿意積極學習信息技術,利用技術資源進行終身學習。這表明目前中小學教師的態度是積極的,為以后培訓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3.3 教學媒體與資源的使用
在“教學應用軟件基本掌握情況”的調查結果中,如表5所示,掌握人數最多的兩種軟件為Word、Powerpoint,分別為73.3%、76.7%。被調查教師對于各類教學應用軟件掌握及綜合運用程度還顯得很不夠。
1.3.4 教育技術應用中的困難
表6 影響您掌握教育技術能力
從表6中可以看出,在眾多原因中,被調查教師對于培訓力度不足以及學校的教學設備缺乏等原因,所占比例較高,分別為63.3%、61.1%。對于自身的因素,而這一調查結果表明,有81.1% 認為不是自身因素,僅有18.9%的認為是自身因素。這一調查表明,對于牡丹江地區中小學教師來說,加大教育設施投入、加強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盡快提高教育技術理論水平和技術能力相當緊迫。而更多的教師希望通過培訓達到更高的教育技術能力。
2 培養策略研究過程
培養策略是指以教育和培訓為核心,為改善質量、提高培養效果而采取的各類方法和手段的總稱。筆者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策略構成要素概括為PTA模式,該模式包括準備階段(Preparation)、培訓階段(Training)、評價階段(Assessment)三個階段。
2.1 準備階段(Preparation)
2.1.1 提高教育經費投入,提升學校基礎設施
培養并提高基礎教育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首先要提高教育經費的投入,提升學校基礎設施。慶幸地是,《牡丹江市教育局2016年工作要點》中已明確提出,開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提高師生信息技術素質,推進信息化教學常態化應用。
2.1.2 出臺有關激勵政策,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牡丹江市相關部門應出臺有關政策,從制度、組織、管理及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合理安排和布置、改革,將學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列為教師技能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針對教師隊伍的年齡差異、學歷差異和專業差異分別開展培訓,并對其培訓結果和實際應用情況進行評價,對評價結果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進一步調動和提高教師參加教育技術培訓的積極性。
2.1.3 建立培訓組織機構,提高培訓人員素質
要求培訓輔導人員掌握全面的教育技術學理論知識和技術能力,具有豐富的教育技術培訓經驗、過硬的計算機和網絡應用水平、較強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還要與時俱進,及時跟蹤最前沿的教育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
2.2 培訓階段(Training)
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階段,針對不同學習個體的特殊性,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為把培訓引向深入,著重做到“三結合”。
2.2.1 培訓工作的“三結合”
所謂“三結合”就是在教育技術培訓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培訓與網絡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
首先,全市各學校分期選送具有一定的教育技術基礎的教師3人左右到教師培訓中心進行培訓。在培訓后,進行實踐考核,考核合格的教育技術骨干教師返回到所在學校,擔任學校基礎培訓人員,這就形成了集中于分散相結合的培訓模式。
其次,利用培訓與網絡相結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微信、QQ、電子郵箱等工具,建立QQ群、微信群等交流方式,便于培訓人員隨時掌握教師的學習情況,在QQ群、微信群中及時發布教育技術前沿信息。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在網上討論、交流,對于教師的培訓更加便捷,成本相應下降,有問題隨時請教, 突破了培訓者和學習者的時空分離。
再次,理論知識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必須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進行實踐,讓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術在實踐中得以擴充和完善。
此外,我市高師院校教師應起到帶頭作用,積極參與到培訓過程中去,定期到中小學進行教師能力培訓,發揮地方高師院校舉足輕重的作用。
2.2.2 培訓內容的實用性
教育技術培訓內容應針對那些對實際工作有直接支持作用的內容,并與教學實踐掛鉤,使教師能夠將學到的東西切實轉化為實際技能,更好地理解教育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意義,真正做到通過培訓學以致用。
2.3 評價階段(Assessment)
借鑒現在大學生采用的“學分制”,制定以學分為統一標準,開展多種形式的考核評價方式。
首先,確定學分的統一標準,參照教師的職稱、所處年級、所教科目,學校教學設施完善與否,制定好“學分制”。其次,考核方式的規范要統一。第三,由市教育局定期舉辦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比賽,對成績優異者進行獎勵,并獎勵學分。
總之,教育技術培訓有它獨特的體系和運行機制,開展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技術水平。只有不斷探索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新策略,才能使教育技術培訓更專業、更有效。只有本著為教師服務的宗旨,才會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工作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何克抗.正確理解“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目的、意義及內涵[J].中國電化教育,2006(11).
[3]楊改學.關注新變化 應對新措施[J].現代教育技術,2010(6).
[4]顧小清.國際化視野中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4).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