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
摘 要: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城市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涌向城市,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小孩成為了“留守兒童”,給學校帶來了大規模的“留守兒童”的弱勢群體。這也給農村教師和班主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針對這一新形勢下的班主任管理新問題提出了應對策略和見解。
關鍵詞:留守兒童;班主任管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良好的習慣是在父母親的引導下養成的。然而,“留守兒童”與父母親長期分離,很難從父母親那里得到相應的引導和幫助,在心理上往往會出現一些偏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感交流少,性格較內向
農村的“留守兒童”,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長期與父母親分離,困擾自己的心事往往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和解決,就會造成性格發展上的偏差,失去安全感和自尊心,從而導致心理上的孤僻和焦慮。從性格發展特性看,這類“留守兒童”常表現出孤僻、自我評價過低、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于交流等性格傾向。
二、隔代教育,任性,以自我為中心
許多“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往往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農村,這一輩人往往是文化程度較低的老年人,他們普遍關注于孩子的吃、穿,卻忽視孩子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養。當孩子父母親不在身邊時,為了彌補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就會選擇在物質上盡可能滿足他們,不管家境如何,對孩子的要求可謂有求必應。而這樣的做法往往使得孩子們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任性性格;還有些孩子也因為從未被拒絕而形成了易怒,易沖動的性格。
三、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偏差
一些家長為了彌補長期在外對孩子的關懷缺失,往往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們的物質需要,零花錢變多了,孩子們對金錢的使用更為自由,這樣容易使得他們養成了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攀比的陋習。此外,在農村往往有一種觀念,“讀書無用,打工掙錢”,一些小孩小學未畢業就隨父母親出去打工了。這樣一來,孩子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發生極大的扭曲,極易造成孩子們產生功利主義、享樂主義、人生觀和金錢主義的價值觀。
四、學習態度不端正
父母親長期不在身邊,長輩的溺愛,孩子們觀念的偏差,加上兒童自制力本身的薄弱,許多孩子走出校園就成了所謂的“野孩子”,無人監督,成績往往得不到提高,學習成績不理想,也就助長了厭學情緒,這也是許多孩子中途失學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班主任管理對策
面對新形勢下的農村教育,作為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轉換自己的角色,要從一個教師轉變為一個關注孩子學習、日常行為規范、思想道德發展的“臨時父母”。怎樣擔任好“臨時父母”這樣的角色呢?我把自己的做法歸納為以下三點:做好一家之長,構建溫馨家園,搭建溝通平臺。
1.做好一家之長。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由于缺少父母親的關懷,班主任可謂第二父母,班主任不僅要對他們學習關愛有加,更要在生活上噓寒問暖,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我總結了以下三方面入手:
(1)促膝長談,掌握一手信息。每學期初制定好家訪和談心計劃,同時動員科任老師進入家訪行列,從而增加科任老師對學生的了解,也便于因才施教。進行家訪,一是建立起“留守兒童”記錄,如家庭聯系方式,臨時監護人的相關情況等基本信息,對孩子們的生活環境有了初步了解,從而對他們采取不同的監督激勵方式。另一方面,心理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親分離,較難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從而難以表現出正常的思想道德習慣,常常會出現感情淡漠等現象。通過家訪,不僅可以深入了解孩子們的生活,也能讓他們更直接地感受到關懷。
(2)文字交流,動之以情。要做到對孩子們的深入了解,我在管理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是:提倡大家寫日記,秉著自愿的原則提交日記,透過日記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每天的心理動態,并且在日記里留下鼓勵的話語,一方面讓孩子們學會傾訴;另一方面通過鼓勵也使得孩子們從傾訴里感受到關懷。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可以隨意地敞開自己的心扉。
(3)積極暗示,曉之以理。①建立勵志圖書館。長期以來,農村的孩子由于資源欠缺,很難接觸到課外書,這無疑限制了孩子們的視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鼓勵孩子們將平日里廢棄的紙張收集起來,把賣廢紙的錢用于購買勵志書籍,建立起班級自己的圖書館。通過圖書館的建立,一方面讓孩子們感受到勞動的收獲;另一方面書中的名人名言也能成為孩子們成長的指路明燈,帶領孩子們走進一個新的世界,使他們能慢慢了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②心愿條,反省總結。每學期開始,讓孩子們寫下自己的心愿和目標,期末考試后,讓孩子們回顧自己的心愿,總結自己一學期的表現。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讓孩子們有著積極的心理暗示,學會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立孩子們反省思考的良好習慣。這對于缺乏父母監督的孩子們自制力的培養有著積極作用,容易喚起孩子們的主體意識。
2.構建溫馨家園。
(1)啟動代理家長制。與科任老師進行溝通,秉著自愿的原則,倡議科任老師們擔任起‘臨時家長的角色,根據“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性格、性別、興趣愛好等,與各科老師進行溝通協作,一起制定詳實的幫扶計劃,明確幫扶對象、時間及內容,并定期進行檢查,力求使得每個孩子都能學有所成,在學習之余感受到社會對自己的關懷。
(2) 啟動學生合作制。通過自由組合的方式,在班級里開展‘互幫互學活動,同學之間的相互啟迪、幫助和競爭,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水平有重要意義。班里還進行小組活動,每個小組選出一名組長,組長往往有著樂觀的心態以及較強的自控能力,能帶動起小組里的其他成員,使得他們慢慢學會管理自己。通過上述兩種方式可以為孩子們構建一個新的學習環境。
3.搭建溝通橋梁。
(1)建立心里話信箱與心理咨詢。鼓勵孩子們把自己的心里話寫到信件里。“留守兒童”,所以造成了許多孩子性格較內向,信箱的建立,一方面可以讓他們有個平臺宣泄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信箱,班主任可以針對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時與家長聯系,采取必要的措施。
(2)搭建聯絡平臺,與家長們直接溝通。利用節假日的機會召開家長會,進行必要的家訪,呼吁家長多與孩子們進行溝通,并借此機會留下家長的聯系電話,以便日后的溝通。
(3)與臨時監護人進行必要的交流培訓。及時與“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進行溝通,向他們灌輸一定的科學教育理念。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減少孩子們因為溺愛而養成的不良習慣。
以上就是我對于“留守兒童”問題的一些理解和建議。“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樣,都是中國的娃,都是祖國的花”,這幾句話,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也道出了我們這些鄉村教師的愿望,引導這些孩子們沿著正確的軌道成長,做好他們的“臨時父母”,是我們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